三、天坛:皇帝的祭天之所天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性建筑群。
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天坛祈雨的地方,始建于公元1420年,位于整座皇城的东南方。
在它的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其西侧还有斋宫等建筑。
圜丘坛也称祭天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皇帝进行祭天的场所,是用汉白玉建成的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
石坛通高5米多,分为3层,每层四面均有9级台阶。
圜丘坛护栏从上至下均雕有云龙图案,上层的护板为36块,中层的护板为72块,下层的护板为108块。
上层坛面直径9丈,中层为15丈,下层是21丈,三层的直径之和是45丈,取九五之尊的意思。
上层坛面的圆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天心石,站在石上说话能感到声音被扩大。
天心石的周围以九圈扇形石板铺砌。
圜丘的四围还建造有两重红墙,东西南北方向各设有一组汉白玉棂门。
祭天时,皇天上帝的神位供奉于台上北侧南向。
每年冬至,皇帝都会亲临此坛,进行祭天。
祭天时要向皇天上帝敬酒,祈求它保佑来年的国泰民安。
皇穹宇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他诸神牌位的地方,也就是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
它建于公元1530年,高约20米,底部直径15米,为木结构建筑。
殿顶由八根立柱支撑,天花板层层收缩,构成美丽的穹窿式藻井。
皇穹宇正殿是一座单檐攒尖顶殿宇,殿内鎏金斗拱层层上叠,形成隆穹圆顶。
藻井中绘有大金龙,四周配有360条小金龙。
殿内的正中宝座上供奉刻有汉满文金字的皇天上帝神位,其东两两侧是皇帝祖先的神位。
皇穹宇正殿的两侧各有一座配殿,是供奉日月星辰和风云雷雨诸神位的殿堂。
冬至祭天的前一天,皇帝要在正殿阅览祭文,并上香恭奉神位,在正式祭天之前还要恭请神位至祭天台。
在皇穹宇以南是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叫做丹陛桥,起着南连圜丘坛,北接祈谷坛的作用。
大道分为三路,中间宽阔的路为神道,包括皇帝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走,东侧比较窄的路是皇帝专用的御道,西侧是文武大臣们走的王道。
整个路基从南向北逐渐升高,北端与南端相差两米,这种设计的寓意为升天和祈福。
在丹陛桥的西侧有一个专门为祭祀饲养动物的牺牲所,东侧又有专门为祭祀宰杀动物的宰牲亭。
丹陛桥的北部有具服台,俗称小金殿,在举行祭祀大典前这里要临时搭起帐篷,让皇帝在此换衣服。
这时皇上要脱去黄色的龙袍,换上蓝色的祭服,表示对皇天上帝的尊敬。
小金殿内也设有宝座、宝桌、香炉等物品。
祭祀典礼完成后,小金殿就会被拆除,只留下具服台。
接下来在中轴上的建筑就是祈年殿了,该殿建于明永乐年间,开始为方形,名为大祀殿,后改建为自上而下覆盖青、黄、绿瓦的三重檐圆殿,并改名为大享殿。
清乾隆年间,定名为祈年殿,同时改为顶覆深蓝色琉璃瓦。
此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大殿高32米,直径为30米,建造在3层汉白玉筑成的6米高的祈谷坛上。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建造的,大殿的圆形象征着天圆。
殿内里层的四根镏金龙井柱,柱高18米,底部直径为12米,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中间为象征12个月的12根朱红金柱,外层是象征12个时辰的12根檐柱,中层的朱红金柱和外层檐柱总数24根,象征24个节气,再加上4根龙柱则象征28星宿。
祈年殿内的梁枋大木和天花板都采用了龙凤和谐彩画。
殿内正中发艾叶青石弥座上设有雕龙宝座,它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其后有一座漆金屏风,东西两侧设有8个配位,是供奉清代皇帝祖先牌位。
这8个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
在每个牌位前设有供桌,陈放的漆器内装有24种食品,案前的蓝色木盒叫俎,内陈牛犊1头。
殿内地面的中心铺设有龙凤石,它是一块有龙凤形状的圆形天然大理石,位于殿顶的藻井中央,有一块龙凤浮雕与龙凤石上下相对。
龙凤石的作用是在行祈谷礼时,帮助皇帝确定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