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春园西北部有流杯亭和清夏斋。
流杯亭为四方重檐,亭额为寄情咸畅,因建造在大理石的基座上,且基上凿有云形流杯渠而得名。
绮春园的碧湖之中还建有鉴碧亭。
鉴碧亭以北有一处面阔五间的临水榭,其北面的题额是天心水面,南面的题额为玩鹤亭,而且鉴碧亭北侧还有石残桥。
五、地坛:皇帝的祭地之所地坛原名方泽,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北京城中规模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坛。
地坛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的祭地坛。
其主要建筑有方泽坛、皇祗室、神库、神厨、祭器库、乐器库、宰牲亭、斋宫、牌楼、钟楼、神马殿等。
地坛还建有两重坛墙,这样就形成了内外坛,其中方泽坛、皇祗室、斋宫、神库、宰牲亭、钟楼和神马殿都集中在内坛,方泽坛位于地坛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分布在坛的西侧。
方泽坛的平面为正方形,整个地基也为正方形,周长为49丈4尺4寸(160多米)。
方泽坛共有两层,每层有八级台阶,下层高6尺,边长10丈6尺(35米);上层高6尺(13米),边长6丈(20米)。
按阴阳学说中的天阳地阴说法,坛面铺设的砖石都是阴数(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上层的中心大石为36块,小方石围绕中心外砌八圈,最内圈为36块,最外圈为92块。
上层小石为512块,中心大石为36块;下层从上层坛基向外砌了8圈,内圈为100块,外圈为156块,这样就形成了6和8的倍数。
坛下层的四个石座是祭祀时安放神位用的,南边的安放五岳、五镇、五陵山神位,东边的安放四海、四渎神位。
坛四周为方泽,祭祀时由暗沟引水,因为按照祭地于泽中方丘古制,祭地时要在坛上设水,乞求地神的恩泽。
引水所凿暗沟宽2米,长167米,深3米。
祭坛外有两层墙,内墙周长27丈2尺(长90米),高6尺(2米),厚2尺。
墙上开有四门,北门为六柱三门洞,东门、西门、南门为二柱一门洞,北门外有一对灯杆和五个燎炉。
方泽坛的南门外是坐北向南的五间皇祗室,顶上覆有黄琉璃瓦。
皇祗室是平时收藏神牌位的地方,在祭祀前一天,由皇家的仪仗把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牌位从这里抬到祭台上。
西门外有由四座大殿和二座井亭组成的一组院落,分别是神厨和神库院。
神库的西边是宰牲亭,亭的左右各有一口井,是祭祀时宰杀牺牲的地方。
神厨、神库和宰牲亭都是黄琉璃瓦屋顶。
方泽坛西北是斋宫,它是一组绿琉璃瓦建筑,面向东,正殿七间,南北有配殿各七间,内宫门三间。
这里是皇帝在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地方。
按古代的制度,在进行祭祀前三天皇上必须进行斋戒(不吃荤,也不近女色),斋戒的前两天在紫禁城进行,最后一天到斋宫进行。
祭祀皇地祗是在每年的夏至进行。
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因北京天气炎热,一名执事人员中暑而死,乾隆遂改变了古代的斋戒制度,在紫禁城斋戒三日,然后直接到此祭祀。
祭祀时,皇帝要亲自前往,王公和大臣也要一同前往陪祭。
祭祀当天,在日出之前七刻,皇帝换上祭祀的礼服乘辇来到地坛至北门外神路的左侧下辇。
皇帝上到下层坛时,需要站在拜位上迎神,奏中平之章(一种祭祀音乐)。
在奏广平之章(一种祭祀音乐)时,皇帝行三跪九拜礼。
然后,皇帝上到上层坛,在皇地祗位前下跪,上香、奠玉帛,再到列圣配位前上香奠帛,皇帝起身时奏含平之章。
然后皇帝到配位前下跪、献礼、读祭文,最后献上牺牲,整个礼仪就完成了。
最后皇帝由北门出,乘辇还宫。
祭祀时的神位排列,在明清两代大同小异。
祭祀时,上层坛的南面正中为皇地神祗,配位在明朝时为太祖朱元璋。
清代时为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祯、高宗弘历等。
下层东为五岳、四海,西为五镇、四渎神位,在每个神位上都覆有三层明黄色帷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