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八章 北京的园林(16)

第十八章 北京的园林(16)

2025-03-31 02:09:15

地坛的建筑突出了空间的节奏和透视的效果。

二层坛显示了极大的气魄,并增强了空间的节奏处理。

两层坛墙高度不同,也缩小了远景,均加强了透视的效果。

六、景山:陟彼景山,松柏丸丸金国修建南京(北京)时,曾在现在景山这个地方存放过工程残土。

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决定修建皇城,因皇城面积很大,这一区域成为大内的后苑,当时被称为景山远景青山。

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宫时,曾在此堆放过煤,当时它被称为煤山。

由于它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天然屏障,又位于整个皇宫的中轴线上,所以被看作是皇城的镇山。

明中期后,这里种了许多果树,并养了不少鹿、鹤等动物,因此山下被叫作百果园,山上被称为万岁山。

清代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才改称景山,景山之名取自于《诗经·殷武》中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的诗句。

景山的正门是北上门,东门叫山左里门,西门叫山右里门,从正门进入就可以看到由五座山峰组成的景山。

它的最高峰为中峰,高43米,海拔108米,是旧时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山的东、西、北三面均砌有爬山道。

山顶上有五个亭子,全都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皆造型优美、秀丽壮观。

在中峰上的是万春亭,它是一座三重檐、四角攒尖式的黄琉璃瓦方形亭。

第一重檐为重昂七踩斗拱,二层檐和三层檐为重昂五踩斗拱。

亭子有两槽柱子,外层每面为6根,内层每面为4根,亭内正中原有一尊铜质漆金的带莲座背光的毗卢舍那佛像。

它的两侧是两座双重檐绿琉璃瓦八角形亭,东侧的名为周赏,西侧的称为富览。

两亭的外侧还有两座重檐蓝琉璃瓦的圆形亭,东边的称观妙,西边的是辑芳。

在修建之初,每座亭子里都放有一尊铜铸佛像,它们代表着甘、辛、苦、酸、咸五味。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五尊铜铸佛像被八国联军掠走四尊,砸毁一尊,只有五亭尚存。

五亭矗立山脊,主从分明,左右对称,亭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十分辉煌,四周又有绿树环抱,景色十分壮观。

景山的山前有一座三间楼阁,正对着景山的正门依山而筑,名为绮望楼,始建于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楼高15米,分上下两层。

绮望楼内原来供奉有孔子的神位,是清代皇室祭奉孔子的地方。

乾隆年间曾在这里开办官学,供八旗子弟读书。

山后有寿皇殿、观德殿和永思殿。

寿皇殿在景山的东北,建于乾隆十四年,即公元1749年,是仿照圆明园中的安佑宫建的,专门用来供奉清代皇帝列祖列宗的画像。

寿皇殿在明代只是皇帝的普通游玩场所。

清代时,康熙皇帝把寿皇殿作为检查射箭的场所。

他死后,其子雍正皇帝把他的御像奉祀在这里。

到了乾隆时期,雍正的像也被奉祀在殿里。

当时这个大殿只有三间,乾隆后来决定改建寿皇殿,并规定把这里作为奉祀 御像的殿堂。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大殿建成时已经扩展到了九间,还新建了左右山殿各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碑亭和井亭各二座,神厨和神库五间。

大殿的正前方还建造了五间戟门(门的一种),戟门前则建造了三个门洞的正门,在门前有一对石狮和三座三间四柱九楼雕兽夹杆石的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