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5)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5)

2025-03-31 02:09:14

祭祀先师先圣。

汉魏以后,立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这在唐代则发生了变化,他们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就一直沿用释奠礼,意思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

唐玄宗赠封孔子为文宣王,祀孔升为中祀。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祭祀,都采用释奠礼,各地也广泛地设立孔、颜之庙。

明代时,孔子的地位更是得到尊崇,被称为至圣先师。

清代时,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改为至圣先师孔子,在大成殿奉祀。

四、宣示威仪的宫廷典礼皇帝和皇族的威严集中体现在盛大的典礼仪式中,比如皇上册立太子、太子登基、元旦大朝、冬至大朝、皇上诞辰等等。

每当这个时候,整个皇家内城都要进行装扮,张灯结彩,而皇帝则升坐在金銮宝殿上,一干文臣武将和各国使节肃立于大殿的庭院内,皇家仪仗浩浩荡荡地自大殿排列到午门之外。

(一)册立太子典礼宫廷的典礼仪式特别复杂,每一项都不能出错,整个典礼都是在紧张与威严中缓慢进行的。

以明代为例,明神宗皇帝公开册立皇太子时曾经举行过一个盛大的典礼。

在进行典礼的当天,神宗身着礼服很早就乘着礼舆来到保和殿,等待吉时的到来。

准备接受册立的皇长子朱常洛则穿着新礼服,站在太和门外候着。

吉时一到,宫廷内钟鼓齐鸣,神宗在礼乐声中摆驾太和殿,升金銮宝座。

这时,礼部尚书引导着皇长子朱常洛从太和门进,从东侧走上太和殿的丹陛(古时为权利和尊贵的象征,主要是古代皇宫御道中的一部分),然后规矩地肃立在台阶的拜位上,接着向太和殿施三跪九叩礼。

音乐停止以后,鸣赞官就开始宣礼:奉旨册立东宫太子。

宣旨官站在金銮宝座右前方,高声诵读册立皇太子的诏书,宣旨结束后,音乐再次响起,长子朱常洛趴到地上叩头谢恩,然后跪在地上接过颁诏官递过来的册和宝鉴,再转手交给侍立在侧的伴读太监,接着再次叩头谢恩。

等父皇起驾,乘礼舆回乾清宫后,已成为太子的朱常洛才可以在乐曲声中走下丹陛。

在礼部官员的导引下,皇太子仪仗和鼓乐队紧紧跟随,浩浩荡荡地走出太和门,向东经协和门,后向北进文华门。

而后太子在文华殿升座,接受满朝文武百官的朝贺。

朝贺之礼完成后,太子要去坤宁宫跪拜皇后,向她谢恩。

然后再到东宫的景阳宫向生母谢恩。

第二天,太子还要去拜谒太庙,然后回到东宫。

只有这样,整个礼仪才算完全结束。

(二)元旦大典明代在举行元旦大典的前一天,礼部、乐部、锦衣卫、鸿胪寺、太常寺等部门的官员就必须很早赶到紫禁城,为元旦大朝典礼做准备工作。

首先要安排好一切器物,然后还要把典礼的礼仪试演一番。

在进行典礼的太和殿金銮宝座后面,左右都要备好羽扇,宝座左前方设好宝案,放上节(在一根棍子上装饰着牦牛尾、野鸡毛之类,形状像灵幡),在太和殿门外的东侧设一个表案,排列宗室王公、文武大臣献的贺词,外藩和各国使臣进贡的礼物则陈列在丹陛左右,报时的大鼓也摆放在丹陛东侧,演奏中和韶乐所需用到的乐器分别摆在太和殿前东西檐下,而且乐部的官员以及乐队的队员们还要入场熟悉自己的位置,并且试着进行演奏。

皇上用的辂车、步辇、龙亭、骏马等则放在午门内外。

在太和殿庭院内,丹陛下至太和门内,地面上镶着两行方块白石仪仗礅,仪仗队员必须拿着旗帜和刀枪找到自己的仪仗礅,并且练习列队。

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才可以安心地等待第二天的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