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两代皇朝的大规模兴建下,万寿寺最终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皇家万寿寺佛教胜地,也是清代皇家祝寿庆典的重要场所,因此有京西小故宫之美誉。
万寿寺内楼宇众多,其间还有曲栏回廊、御书碑亭和青石假山。
寺内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寺庙的主体建筑,山门内有七进院落,依次是天王殿、大延寿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寿楼。
大殿的两侧还有配殿配房。
东路为方丈院和僧人生活区,西路是乾隆时期的行宫院。
万寿寺山门两侧的墙和影壁上有构图精细的砖雕,进了山门后就是天王殿,大殿前的左边是钟楼,右边是鼓楼。
明朝时期,永乐大钟曾悬挂于钟楼内,于乾隆八年被移到了大钟寺(前面已经有所交待)、天王殿内有四大金刚,正中供奉着大肚弥勒铜佛。
天王殿后是大延寿殿,即大雄宝殿。
殿内有三世佛、十八罗汉和观音泥塑像。
大殿两侧的金柱上还有乾隆帝所写楹联: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万寿阁,阁后是主持讲经说法的大禅堂,堂后有假山叠石和翠绿的松柏。
大禅堂后为最后一进院落,院内建有象征普陀、峨眉、五台三处佛教圣地的假山。
山上有三大菩萨殿,正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左边的大殿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
院落的后面还有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两边原来还有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西洋门,隔门与山上的游廊和亭子相连。
它的附近还有光绪御碑亭和千佛阁,阁内有雕刻精美的小佛数千尊。
西路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行宫部分,靠前面有四个小院落,它们被中间的小道划分为两个部分,左边的院落是寿膳房,右边是寿茶房,其后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行宫。
行宫后面的两侧有游廊,可以通到最后面的后楼,由于慈禧太后曾在这里梳妆,所以它也被称为梳妆楼。
它的附近还有大悲殿和配殿,殿前的院子中有一个经亭,是专门为皇上讲经的地方。
东路的主要建筑是方丈院,其前方有大斋堂、厨房及僧舍,靠近它的建筑是斋堂和南房,斋堂后还有一个土山,最后是一进院落。
当然,这里的许多景观目前已大多面目全非了。
十、红螺寺:千年古刹,红螺女传说红螺寺建造在红螺山上,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即公元345—356年间。
其在唐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名为大明寺,明代时被改为护国资福禅寺,当地人把它称为红螺寺。
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和这里红螺仙女的传说有直接关系。
据说:古时候,一条黑鱼在燕山湖畔修炼成精后,经常到附近捉童男童女吃,百姓对此十分害怕,怨声载道。
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派一个仙女下界来捉拿这个黑鱼精。
仙女和黑鱼精在湖中大战了八天八夜,最后把黑鱼精杀死了。
仙女很同情这里的百姓,为了保佑他们永享太平,就化成硕大的红螺住在了湖里。
后人为了感谢她的保佑,就把湖北面的山叫红螺山,还在山下建了红螺寺。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
历史上,红螺寺历来都是我国北方的佛教胜地,寺院的历届主持都由皇家指定。
而且,这里曾高僧频出:金代时出了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时有云山禅师,清代有著名的梦东大师。
光绪时期,印光和尚到红螺寺修学佛教净土宗后,到普陀山创建了净土道场,使佛教中有了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