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八章 北京的园林(21)

第十八章 北京的园林(21)

2025-03-31 02:09:15

红螺寺现存的建筑除个别是唐朝、辽代、金代、元朝时修建的外,主要都是明清时修建的。

建筑主要集中在南北中轴线上,在这一线上有殿堂四进,依次为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圣殿。

三圣殿的东西各有耳房,西耳房是方丈住的,东耳房为监院。

大雄宝殿的东西也建有配殿,东配殿由里向外依次是千手观音殿和伽兰殿,西配殿由里向外依次为际醒祖师殿和印光祖师殿。

中轴线的最后面建有一排房舍,是僧人养病的如意寮。

中轴线的东西两边建有跨院,西边的跨院是一个三进套院,为高僧闭关修炼和养老的地方。

东边的跨院也是三进套院,主要用来接待到访的高僧和贵宾。

寺庙的东下坎还有一个独立的三进院落,是老僧养老的延寿堂,西边的墙外还有供着去世僧众遗骨的普同堂。

距离红螺寺不远的地方还建有观音寺和五百罗汉园,环境幽雅,景色优美。

春天时,二月兰、玉兰花、牡丹花、月季花、芍药花争香斗艳。

而最让人叫绝的是红螺寺三绝景:其一为紫藤寄松,这里的紫藤和松树都已有八百多年的树龄,但是生命力还很旺盛,每到花开季节,一片紫色的云笼罩寺院,给寺院增加了祥和的气氛;另一绝景是御竹林,百万翠竹四季常青,让人感到宛若江南,夏天走在林内,凉意袭人;红螺寺最后一个绝景是千年雌雄银杏树,秋天时两树金黄色的树叶与大雄宝殿交相辉映,景色蔚为壮观。

十一、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时期,即公元265—316年间,当时称嘉福寺。

它比北京城建城还要早800年,所以就有了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

嘉福寺在唐代曾进行了扩建,并改名为龙泉寺,金代重修后改名大万寿寺,清代重修时改名为岫云寺,但1000多年来,民间一直称它为潭柘寺。

关于潭柘寺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舍潭为寺的传说:相传潭柘寺原是一个深潭,内有一个海眼,潭中有龙居住。

华严大师来此讲经时,潭中的龙听经后有所顿悟,自愿舍潭建寺。

一夜之后,龙飞走了,龙潭也成了平地,但是水中涌出两个鸱吻(鸱吻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九个儿子之一,一般用于装饰在殿堂建筑的正脊两端,具有防火、辟邪作用),后来被放在大雄宝殿的主脊上。

潭柘寺前有如屏风般的山峰,后有九个山峰环抱,寺庙依山取势,殿堂逐级抬高、参差排列。

寺院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

中路为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

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

西路有愣严坛、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

山门外的山坡上有安乐堂和上下塔院,后山上还有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

山门外是一座三间四柱木牌坊,牌楼前有二株古松和一对石狮,牌坊上的前额为香林净土,后额是翠嶂丹泉。

过牌坊是一个单孔石拱桥,名为怀远桥,桥后就是山门。

山门的门额是敕建岫云禅寺,门殿内塑有两个金刚力士。

山门内第一进院落为天王殿,大殿内供有弥勒佛,大殿外有一副很著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殿背面塑有韦驮像,其两侧塑有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还有三十二将像。

天王殿两旁为钟楼和鼓楼,殿前有一口直径约4米、深2米的宝锅。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

殿堂装饰得富丽堂皇,其上檐额是康熙皇帝手书的清静壮严,下檐额是乾隆手书的福海珠轮,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释伽佛像,像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

佛像左边的是阿难尊者,右边的为迦叶尊者。

大雄宝殿的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元代的巨型碧绿琉璃鸱吻,其上系有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

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那是和尚吃饭的地方。

堂后有三圣堂,里面供有三圣佛。

院中有两株娑罗佛树和两株银杏树。

娑罗佛树被石栏所围,树龄已有数百年;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东边一棵是乾隆所题的帝王树,西边一棵是配王树。

最后的大殿是毗卢阁,高二层,上有康熙手书毗卢阁匾额。

毗卢阁的屋面造型奇特,飞脊前面的图案是游龙戏珠,后面的图案是凤戏牡丹,站在毗卢阁上可以把整个寺庙及远山的景色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