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的庭院式建筑在清代为行宫。
前面有延庆阁和竹林,竹林内种植了名贵翠竹。
中部是财神殿、万岁宫和太后宫。
后部为方丈院。
在方丈院东边是流杯亭,该亭还有一个名字:猗犴亭。
亭内的地面是一块巨石,地面的水槽呈龙虎形花纹图案。
东路最后的建筑是舍利塔,塔前有两株古松,塔后建有刻着七律诗的金碑。
舍利塔的东西两侧为地藏殿和圆通殿,地藏殿的东间有一个宝座,相传是乾隆休息的地方。
山门外的东南方是塔院,院中有金、元、明、清各代风格不同的高僧塔数十座。
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楞严殿的大殿内供有楞严佛,佛前有玉笛和花瓶,瓶内有康熙和乾隆留下的芭蕉扇各一把。
其后是戒台(戒台是和尚们受戒的地方),戒台上有释伽牟尼像,像前设三把椅子。
接下来是观音殿,观音殿的前额是乾隆题写的莲界慈航匾额,大殿内供有观音、善才童子和韦驮天王等,观音像前塑有忽必烈一家人的塑像。
观音殿西有龙王殿,大殿的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它看起来似铜,其实是石质的,传说是南海龙宫的宝贝。
龙王把它送给了玉帝,后来因人间发生了大旱,玉帝把此石赐给了潭柘寺。
结果在一天夜里,风雨大作时石鱼从天而降,落在院中。
西路除了这些外,还建有文殊殿、大悲坛和写经室等建筑。
十二、戒台寺:北方佛教律宗的中心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即公元581—600年,当时名为慧聚寺。
唐代时,唐武宗因为喜好道教,毁废了国内的佛寺,并驱逐了大量僧人,这一事件在佛教历史上称为会昌佛难,慧聚寺也因此被荒废。
到了辽代,慧聚寺开始复兴,并逐渐步入辉煌时期,后来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师法均和尚来到慧聚寺,对寺庙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并在寺内建了一座说法传戒的大戒坛。
当时辽国的皇上辽道宗还召见了法均大师,请他在宫内为自己讲经说法。
此外,辽道宗还亲手抄写了《大乘三聚戒本》送给法均大师,这本《戒本》也成为北佛教律宗领袖的信物,并成了戒台寺的镇寺之宝,戒台寺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律宗圣地。
法均大师圆寂后,把《戒本》传给了裕窥和尚,裕窥和尚因此成为戒台寺的第二任住持,并被朝庭授以检校太尉之职。
到了金代,戒台寺依然是律宗的领袖,金熙宗还召见了戒台寺的住持,赐给他紫袈裟,并赐德号为传菩萨戒文悟大师。
到了元代,戒台寺住持对寺院进行了整修,并扩大了寺院的规模。
元末,戒台寺受到战乱的影响,几近荒废。
明朝时期,由皇家出资对戒台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
当时戒台寺的住持必须由皇帝亲自选派,如果寺内准备开坛授戒,必须有皇帝的口谕。
明宣德年间,朝廷拨出重金对戒台寺进行了长达7年的整修,重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等主要殿堂,整修了山门和围墙,还增建了经堂和僧舍。
明英宗时期,英宗还亲自为戒台寺题寺额,并把慧聚寺改名为万寿禅寺。
明成化年间,朝廷再次出资对戒台寺大殿等主要殿堂进行了维修,而且还下旨对戒台寺进行保护,严禁官员和军民扰乱寺院,盗伐树木,毁坏寺基。
明嘉靖年间,朝廷又一次出资对戒台寺进行了为期7年的大规模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