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佛像由此可见,明代戒台寺的地位很高,香火很鼎盛,名气也很大。
到了清代,清世祖康熙皇帝和清高宗乾隆皇帝曾多次来到戒台寺进香礼佛,游玩留住。
在这一时期,朝廷也拨款重修了一些殿宇。
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康熙巡视西山后到戒台寺居住,还在寺庙里进香礼佛、参禅悟道、游山赏景。
由于当时戒台寺附近百姓的采石活动非常频繁,已威胁到了寺庙的的安全。
为了保护戒台寺,康熙亲笔撰写了《万寿戒坛碑记》,禁止百姓在附近开山采石。
康熙还为寺内的大雄宝殿题写了般若无照的横匾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舞风的楹联,并为戒坛大殿题写了清戒横匾。
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3年,乾隆皇帝首次来戒台寺,并写下了《初至戒台六韵》诗。
就因为乾隆的这首诗,寺院才有了戒台寺之称。
乾隆五十三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游览戒台寺,还为寺内的大雄殿题写了莲界香林的匾额,为千佛阁题写的匾额是智光普照,楹联是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 而为戒坛大殿题写了树精进幢的匾额,其楹联是遍洒醍醐成雨露,长留华藏閟山林。
晚清时期,恭亲王奕訢被朝庭内部的权势排挤后,奉皇太后的旨意在戒台寺养疾避难,并在这里住了十年。
在此期间,奕訢出资整修了寺内的殿堂,改建了北宫院。
戒台寺有戒坛、奇松、古洞三绝,戒坛始建于辽代,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浙江杭州昭庆寺的戒坛共称为全国三大戒坛,而戒台寺的戒坛规模又是最大的,还可以授佛教的最高戒律——菩萨戒,所以有天下第一坛之称。
戒台寺的古木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松,而古松中又以十大奇松最为著名。
戒台寺的后山由石灰岩构造,山内形成了许多天然溶洞,洞中有很多造型奇特的石钟乳和石笋,且部分山洞还经过人工修整,建成了石窟寺,是寺内一些高僧静修之地。
现在的戒台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九仙殿、戒坛殿等。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正殿,戒坛位于寺庙的西北部,坛基以精美的汉白玉雕成,整个戒坛高约3米,分为三层,上层是莲花宝座,其上塑有释迦牟尼坐像,戒坛四周还塑有113个戒神像。
千佛阁的北侧是牡丹院,为两进四合院,院内遍植丁香、牡丹,尤以黑牡丹等稀有品种闻名。
院内的建筑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精巧情趣的艺术风格。
寺庙的殿堂四周还分布着不少庭院,各院内有精美的山石假山、葱郁的松柏,再加上古塔古碑、山花流泉,整个寺庙显得格外清幽。
十三、云居寺:北京敦煌云居寺又称西峪寺,位于北京房山区白带山下,始建于隋末唐初。
寺庙的山门朝东,寺庙中路为六进殿宇,最前面是天王殿。
拾级而上是毗卢殿,殿的两侧是鼓楼和钟楼,再往上是释迦殿、旗檀殿、药师蓼和弥勒殿。
这些殿堂的两侧还建有僧房、文殊殿和方丈院等建筑,云居寺的最高处建筑是大悲殿,它和说法堂、藏经阁浑然一体,构成全寺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此外寺庙里还有两座辽塔、八座唐塔和藏经洞。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的地方,寺内珍藏的石经、纸经、木板经,号称三绝。
石经始刻于隋朝时期,当时的僧人静琬等人为了维护正法和真经,把经文刻在石上。
此后刻经一直延续不衰,历经隋朝、唐朝、辽代、金代、元朝、明朝六个朝代。
在1000多年的时间中,镌刻了佛经1120部,共3572卷,刻有经石14278万块。
这些石块分藏于石经山的九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经石,云居寺将这些经石全部藏到恒温、恒湿、密闭、充满氮气的地宫中。
云居寺纸经现藏多卷,为明代的刻印本和手抄本,数量之多是国内名寺所少有的。
木经《龙藏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现有77万多块。
云居寺的石经山山腰上有九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的洞内十分宽广,四壁镶嵌大量经板,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1056尊佛像,故有千佛柱之称。
云居寺塔也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而有碑海塔林之称,其中景云二塔是北京市最古老的塔。
云居寺因珍藏有上万块石刻佛教大藏经,且后山有云居寺雕塑,被誉为北京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