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大早,京城内外的文武官员都必须准时到午门外点卯。
天微亮时,参加典礼的宗室王公、文武官员、外国使臣都要穿着礼服,在午门外集合。
时间到了之后,宫廷内鼓响两通,群臣排着队分别从午门的东西掖门进入紫禁城,然后按自己的身份、级别、部门立于太和殿丹陛上或庭院内。
之后,静鞭三响(连续三次响亮的鞭声),鼓敲一通,音乐奏起,皇帝在导引官引导下于太和殿升上宝座,王公大臣三呼万岁,俯地叩拜。
按照乐礼演奏完《风云会》、《庆皇都》、《喜升平》后,宣表官诵读贺表,然后音乐再次响起,王公大臣行三跪九叩,高呼万岁,乐部奏《贺圣明》,皇上起驾回皇宫,之后鸣炮礼毕。
(三)一般的典礼程序礼部尚书、侍郎在进行典礼的当天要很早就到乾清门台阶下恭候。
这天早上,皇帝也需很早就起床,梳洗之后穿上礼服,先到宫中各处神殿和佛堂拜求神佛,然后祭祖和祭孔,再去拜见依然健在的皇太后。
之后,皇帝回到乾清宫做短暂的休息。
当钦天监官员在乾清门宣吉时已到时,引导官和礼部尚书、侍郎就奏请皇帝起驾。
午门上钟鼓齐鸣,皇帝乘礼舆出乾清宫,引导官在前引导,后扈大臣跟在舆后,先到保和殿降舆,后到中和殿升座,接受侍卫官和引导官等人的拜贺。
接着,皇帝起驾前往太和殿。
在宣吉时的时候,宗室王公、文武百官皆穿朝服,从午门步行到太和殿前,宗室王公站在丹陛上的指定位置,百官和外国使臣按级别立于庭院中各自的位置上。
太和殿前,炉、鼎、龟、鹤吐出缕缕香烟。
皇上驾到时演奏中和韶乐,皇帝在金銮宝座升坐后音乐停止。
銮仪卫的一名校尉手拿龙头鞭,在太后殿庭院内鸣静鞭三响。
静鞭响过之后,乐工奏丹陛大乐,宗室王公和百官行大礼,然后音乐停止,宣表官到放有贺表的宝案前进行奉表,两名内阁大学士跪在案前展表。
宣表结束之后,乐工再奏丹陛大乐,宗室王公和百官行三跪九叩礼,三呼万岁。
大礼结束后,静鞭三响,乐工奏中和韶乐,皇上起驾回宫,百官进行跪送,然后鸣赞官宣布礼成,百官就可以清场退出了。
(四)仪仗礼器在举行各种大典时,仪仗特别多,而且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仪仗器具。
比如:拂尘是用牦牛尾、马尾做成的,一般由太监和仪仗队员拿着它;羽扇是用孔雀翎等鸟羽做成,有长长的木柄,仪仗太监一般打着它站在皇上的后面,非常漂亮、华丽;龙亭则是一个罩着黄色缎子帷幔的小轿子,用来放置各类文件。
除此之外,皇帝的仪仗队里还要使用大量的太阳旗、月亮旗、凤凰旗、飞虎旗、游龙戏珠旗、宫扇、华盖,以及朝天蹬、金瓜锤、刀枪剑戟、斧勾抓等。
到了清代,清政府为举行典礼还设置了掌管仪仗的专门机构——銮仪卫。
銮仪卫内设:管辇、辂等的左所,管刀枪、伞盖等的右所,管旗、节、麾、幡等的中所,管拂、盒、扇、垆等的前所,管瓜、锤等的后所,管象、马等的象所,管鼓、号、角等的旗手卫。
在举行大的典礼时,銮仪卫设步辇于太和门外,把王辂(帝王乘坐的车驾)、驯象(驯顺的可以参加仪仗的大象)等放在午门外,太和殿前设金八器(一般指瓶、盒、盂、壶等)、金椅、金凳各一个。
仪仗用的旗、纛、旌、幡、刀、枪、杖、戟等,还要按照礼部确定的典礼规格、形式,从太和殿丹一直排到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