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科举考试,一个河南考生很早就从家动身赶往京城。
由于家里穷,只得自己挑着行李和书箱赶路。
经过长途跋涉之后,他也到了北京,可是贡院附近已经住满了考生,只好到其他地方找住处。
当他走在街头找地方时,遇到了一个老人。
老人问他为什么愁眉不展,考生就对老人说,自己来晚了,贡院附近都没地方住了,又不熟悉这里,找不到一个可以住的地方。
老人一听,立即对他说,不要为这件事发愁,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到他家去住。
这个考生自然十分感激,于是道谢之后就跟着老人去了。
老人所住的胡同里住了十多户人家,他们大多都在贡院里当过差。
在离开考还有3天时,京城忽然下起了大雨。
很快,地上雨水横流。
大雨下了一个时辰后,天开始变晴。
这时,忽然从云端落下一条2尺多长的大鲤鱼,它在胡同里穿来穿去,最后腾空而起,飞进了贡院,后来又钻入了云端。
于是,人们就议论鲤鱼跳贡院,说那预示着要出人才了,而这个胡同也因掉下了鲤鱼而被人们叫成了鲤鱼胡同。
3天后,考试开始了,这个河南考生因为来得晚,没有被排上考号,但是他在老人的指引下也进了考场。
进去后,他找了个不起眼的地方坐下,主考官点名发卷的时候却没有他的试卷。
于是他就掏出自己的纸砚开始写文章,并很快就把卷子交了。
主考官一看这份卷子不是考场上发的试卷,就顺手搁在一边。
后来,他随手拿起这份试卷翻看,发现文笔超群、才华横溢。
其他几个考官看后,也都连声夸奖。
就这样,这个河南的考生被批了个头名。
这个考生得中以后,曾专门去看望了这位老人,并为他立了一个大牌坊。
后来各个地方的考生知道这件事情后,都争着到鲤鱼胡同住宿。
十一、取灯胡同取灯胡同位于现在的东城区西部,为东西走向,东起美术馆后街,西到东黄城根北街,南与小取灯胡同相通,北邻阳春胡同。
关于这条胡同的来历,还要从什么是取灯说起。
取灯是我国古代一种引火之物,一般是把松树或杉树枝条削成小木片,然后在上面涂一些硫磺,遇火就可燃烧,主要用来引燃蜡烛或者油灯,样子很像现在的火柴。
在古代社会,取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
明朝初年,京城就出现了不少以制造、贩卖取灯为业的人,后来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聚集在一起,取灯胡同就是取灯手工业者聚集的地方,也是取灯的批发点。
明代时,因为这里曾设有取灯的仓库,所以后来被人们称为取灯胡同。
直到民国初年,取灯在北京城里还有出售,只是由于火柴的传入,取灯才逐渐被火柴所取代。
据记载:取灯作坊因为要经常使用硫磺等易燃品,经常发生火灾。
因此,解放后政府为保证居民的安全,取缔了取灯小作坊,取灯胡同也就空有其名了。
十二、小羊圈胡同北京的西城有一个胡同,叫小羊圈胡同。
该胡同非常小,而且里面的住房也很平常。
清末时,这里全是低矮的草棚房子,住的老百姓也大多都是穷苦人家。
一到下雨天,小胡同里低洼的地方就变成了水塘。
可就是这个普通的胡同,却在京城上千条胡同中很有名气,之所以如此,和在这里出生的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有直接的关系。
老舍先生本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2月诞生于小羊圈胡同。
他的父亲是正红旗人,是镇守皇城的士兵,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死于战乱。
老舍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清贫的小胡同中度过的。
9岁时,因为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只好去当学徒,后来在大叔刘寿绵的帮助下开始了读书生活。
正因如此,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在成为作家以后,他依然对小羊圈胡同怀有很深的感情。
在他所撰写的《小人物自述》、《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作品中,我们都能依稀看到小羊圈胡同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