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7)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7)

2025-03-31 02:09:14

太常寺准备乐谱、乐器,组织乐队。

演奏中和韶乐(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用的编钟、编磬、琴、瑟、箫、笙、笛、埙、鼓等60多种乐器要放在太和殿前。

演奏丹陛(丹陛是指金銮殿的台基)大乐的笙、管、鼓、锣数十样要放在太和门内。

礼部官员把王公大臣献的贺表陈列在太和殿东侧的宝案上,把各省官员上的贺表置于午门外的龙亭之内。

金銮宝座左右各站后扈大臣(与御前大臣相对)一人,宝座后面左右分别站着豹尾班侍卫各十人,宝座前要选十名御前大臣分立左右。

(五)仪仗规模在清代,皇帝的仪仗一般分为四种:大驾仪仗、法驾仪仗、銮驾仪仗和骑驾仪仗。

每次举行典礼时都要出列仪仗,而仪仗各由很多人员及器物、马匹等组成。

大的仪仗场面非常壮观,整个仪仗的人数多达3000多人,典礼的仪仗一般都在1500人左右,有时候小的摆驾仪仗都在200—500人之间,庞大、华丽的仪仗队伍和繁多的礼仪细节无不是为了体现皇帝君临天下的威严。

五、传统严谨的皇室教育在封建社会,皇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历来都很重视对晚辈的教育。

据记载:早在周朝,周公就非常重视对皇太子以及其他皇室成员的教育。

因为这部书所讲述的主要是北京文化,而北京的建都始自元朝,所以我们也从元朝开始说起。

(一)元朝的端本堂教育元朝时,统治者推行端本堂教育,也就是皇太子教育,或者叫做东宫教育。

它在整个元朝都是宫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的早期学校教育之一。

至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74年4月,元朝政府首建东宫。

大德十一年,即公元1307年7月,第一次设东宫师傅,主要有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太子宾客。

另外还设有各种辅助官职,如:左右谕德、赞善、庶子、洗马、率更令、率更丞、司经令、司经丞、十允、文学、通事舍人、校书、正字等。

这些高素质的人员向皇子们传授各种治国安民所需的知识,为其日后即位主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记载:元朝时,皇子们的老师主要教授《资治通鉴》、《贞观政学》、《帝范》、《世祖圣训》、《皇图大训》、《论语》、《孟子》、《大主千:十庸》、《孝经》、《大学衍义》、《尚书》等书籍。

此外,个别师儒还专门为皇太子编写了《端本堂经训要义》、《大宝龟鉴》、《承华事略》等课外读物,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整个元代,端本堂教育的最主要特色是多元化:皇子们一方面向蒙古师儒学习畏兀字和八思巴字,另一方面也向汉族师儒学习汉文汉语,并在此基础上跟随帝师学习藏语。

(二)明朝的大本堂教育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就在皇宫中设立大本堂,让自己的皇子读书。

大本堂拥有皇家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到的所有著名古今图书,并选聘当时的名儒来当皇子的老师。

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朱元璋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才学的青年,让他们给皇子当伴读。

朱元璋特别重视对皇子的道德和礼仪教育,如果哪一个皇子在这上面出了错,或者学习稍有懈怠,他就会严斥他们。

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他还要求老师从严要求,甚至严罚。

名儒李希颜在教皇子们读书时,有几个不肯向学,他就常常体罚他们,并用戒尺敲了皇子的脑袋。

在封建社会,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可是当皇子把这件事情告诉朱元璋之后,他并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因为他明白教育和所谓的皇室威严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