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1)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1)

2025-03-31 02:09:15

北京人的京腔京韵来源于深厚的京味艺术,而充满京腔京韵的京戏更能让人领略到老北京的京华遗韵。

近年来,京味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更是成了中国5000年古老文明的一张名片。

京剧是清乾隆年间进入北京的,其前身是徽剧,后来吸收了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音乐曲调、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它在表演上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

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

一百多年来,京剧艺术人材辈出:著名老生有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周新芳等,著名的四大名旦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在北京,除了京剧外,还有很多其他兄弟剧种。

例如: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的评剧曾经只有男、女角之分,后来逐渐发展为生、旦、丑三小戏。

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有了青衣、小生、老生、花旦、老旦、小丑之分,伴奏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和京剧基本上相同。

除了上述剧种外,还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评书、相声、魔术、杂技等等。

这些不同门类的表演艺术,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京味艺术,营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文化品味的京味文化!一、戏曲和戏园在北京,伴着京戏里的胡板声,风格独特的老戏楼和戏园慢慢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寻觅那曾经的一座座老戏园,置身于历史悠久的老戏楼里,无论是看戏、品茗,还是票友悠闲地自娱自乐,都诉说着曾经的京华遗韵。

清代时,老北京戏曲繁盛,茶馆与戏园是人们常去的地方。

宋元时,戏曲艺人都是在酒楼、茶肆中做场的。

到了清代,因为茶馆繁盛、人员众多,于是又开始在茶馆内开设戏台。

据包世臣的《都剧赋序》载:嘉庆年间,老北京的戏园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之说。

此后,茶园、戏园逐渐二园合一,所以旧时戏园往往又称茶园。

后世的戏馆、戏园之名也都出自茶园、茶馆。

因此,才有人说戏曲是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说过: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

当年的戏馆不卖门票,只收茶钱。

听戏的刚进馆子,‘看座的’就忙着过来招呼了,先替他找好座儿,再顺手给他铺上一个蓝布垫子,很快地沏来一壶香片茶,最后才递给他一张也不过两个火柴盒这么大的薄黄纸条,这就是那时的戏单。

在老北京,戏院里除了表演京剧外,还表演一些其他的戏曲节目,如评戏、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评书等。

老北京戏曲的形成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剧院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据考证:最初,演唱戏曲的艺人利用自然地形演出,后来出现了土台子,即无盖顶的露天之台,称露台,观众在四周围观。

西汉时,开始出现看棚。

看棚是观众席建筑,观众居高临下地观看百戏,这是非固定的露天演出场所。

唐代是戏曲的形成时期,这时演员的表演区也开始建筑化,并出现了乐棚。

乐棚用砖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盖顶,设计制造十分精致,但还不是固定的演出场所。

到了宋元时期,戏曲艺术日臻成熟,开始出现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勾栏(是看棚、乐棚和露台三位一体,内有戏台、后台、看席和神楼)。

到了明朝初年,老北京就有两条胡同以勾栏定名。

但由于勾栏是木制结构,易倒塌、着火,所以在明朝衰落后,取而代之的就是遍布内外城的茶园。

起初,茶园没有特设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场,后来较大的茶园开始特设舞台供演出用。

这种舞台形式在清代最为盛行,一般称之为茶园或茶楼。

但这时候的舞台还不是戏院子,真正的戏院子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繁荣而产生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