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者考证:老北京的戏园子一般都是临街,门前竖着一个木制单门牌坊,顶部有脊形小屋搪。
戏园子内的戏台为正方形、砖木结构,台子四角有木柱,台前两根柱子分别挂有对联,戏台正面有雕刻精致的护栏,护栏顶端装有木刻莲花或小狮子作为点缀,在戏台顶部装有垂花倒栏杆与下面的栏杆相对称。
观众座位是长桌长板凳。
戏台三面都有座位,三面都有看楼。
戏台两侧的座位是斜着摆放,与戏台成锐角形。
过去说听戏,很少说看戏,就是因为有些座位是根本无法看到演出的,只能听到唱腔。
楼上的座位三面都正对戏台。
楼下的正面叫池座,两侧叫两厢,两厢后备有高木凳,叫大墙;楼上称楼座,前面为包厢,两侧叫后楼。
戏园子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戏台对面楼下后边中间设有弹压席。
弹压席设有一张长方桌子,桌子上立有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弹压席三字。
桌子上还有一个小木架,上面插着令箭。
老北京的戏园在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兴盛,数量约有40座,其中著名的有广和楼、景泰园、吉样园、天乐园、阜成园、庆乐园和中和园等。
二、国粹京剧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由昆曲、梆子和评剧繁衍而来,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公元1790年,安徽的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四大地方戏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并大获成功。
此后,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形成了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的精华的新剧种——京剧。
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使京剧在唱词、念白、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所使用的乐器也是中国传统的二胡、京胡。
京剧表演京剧的一大特点是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即脸谱。
脸谱里的红脸代表忠勇者、黑脸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此外,脸谱的勾画形式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如:有满脸都白的粉脸,有只涂鼻梁眼窝的粉脸,面积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标志着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
京剧的角色按照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男子称生,中年以上男子称为老生,青年男子称小生,勇武男子称武生。
一般妇女称旦,大家闺秀称正旦,也叫青衣,小家碧玉称花旦,老年妇女称老旦,勇武妇女称武旦,诙谐或邪恶妇女称彩旦。
品貌特异的男子称净(也叫花脸),擅武艺者称武净。
诙谐的男子称丑(也叫小花脸),擅武艺者称武丑。
不同的艺术角色,表现出不同性格、身份和年龄的不同人物类型。
京剧剧目以演中国历代的神话故事、历史大事件、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为主。
从远古时期到尧、舜、禹及春秋、战国、秦、汉、隋、唐、 宋、元、明、清等朝代,京剧都有剧目演出。
它的音乐是板腔体,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变化多样、快慢疾徐、错落有致。
京剧分为西皮、二黄两大类。
导板、原板、慢板、快板、散板是主要板式。
乐队以吹、打、弹、拉等形式为演出伴奏,主要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唢呐、笛子鼓、大锣、铙钹、小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