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服饰雍容华贵、高贵典雅、色彩鲜明,服装大多为手工刺绣,堪称一绝。
四大著名旦角流派有:梅兰芳梅派、尚小云尚派、程砚秋程派和荀慧生荀派。
老生流派名角主要有: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和习晓波,以及谭富英、王有室和高庆奎。
花脸流派名角除金昭山、赫寿层、候喜瑞外,在20世纪40年代还出现了裘盛荣。
该流派对京剧花脸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万变不离裘的局面。
三、问世于北京的评剧评剧又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是北方地区的代表戏种之一,主要在华北、东北等地流行。
它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成兆才老前辈是评剧演员和剧作家,他一生创造了许多新腔,而且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近百年历史。
唱腔属板腔体,曲调流畅自然。
它的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慢板、倒板、垛板、大安板、小安板、三捶、搭调、流水板和反调。
伴奏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老北京城的四明剧院是评剧的发源地。
四明剧院坐落于前门外粮食店街南口路西85号,北侧是会友镖局。
解放初期,这里曾是大车店,文革后又成为大杂院。
四明剧院有两扇大黑门,内有一块木质影壁,天棚小院里能容百人。
靠西有几间小房,房前连着土台,上边是厚木板,称前台后眷。
20世纪30年代,有四大流派之一白派之称的白玉霜就是在这里唱红的。
她是一个穷苦艺人的女儿,曾唱过京韵大鼓,后改唱评剧。
白玉霜塑造了众多现代和古代妇女的评剧艺术形象,如《小女婿》中的杨香草、《金沙江畔》中的党总支书记、《家》中的瑞珏、《苦菜花》中的母亲等等。
《秦香莲》是小白玉霜、魏荣元、花月仙、席宝昆、李义庭、李梓森、杨素娟的集体代表作品。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评剧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花为媒》、《玉堂春》、《牧羊圈》、《杜十娘》、《打金枝》、《人面桃花》、《马寡妇开店》等。
在现代戏的创作中,评剧也是硕果累累。
《江姐》、《刘巧儿》、《小女婿》、《祥林嫂》、《金沙江畔》、《洪湖赤卫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京韵大鼓及鼓王刘宝全京韵大鼓是北方的曲艺曲种,形成于天津、北京两地,由流行于河北省沧州一带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而来,广泛流传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
京韵大鼓是鼓书(一种说唱文学)中的一种,以鼓伴奏,并因此而得名。
北京鼓书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天咫偶闻》记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
其词雅驯,其声和,一韵萦纡良久。
文中所说的子弟书是清代的一种产物,当时也叫段儿书。
子弟书的演唱者大多都是贵族八旗子弟。
在清朝后期,原来的八旗子弟已经逐渐走向了腐化末落,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基本上整日无所事事。
在这些人中,有的人具备一定的文化,一部分人比较喜欢玩,因此编演鼓书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
北京的鼓书主要包括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和单弦,流派也很多。
京韵大鼓的前身是木板大鼓,又叫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曾经说过: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时,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儿,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
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是鼓和板,进了北京后又增加了三弦伴奏,艺人们走街串巷过着打鼓弹弦走街坊的卖艺生活,被老北京人称逛街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