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4)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4)

2025-03-31 02:09:15

在京韵大鼓的发展过程中,清末的鼓书艺人刘宝全不能不提,学界一般都称他为鼓界大王,是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

刘宝全自1884年起开始往返于京津之间,先后拜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等人为师,曾为胡金堂、霍明亮担任三弦伴奏,20岁以后正式演唱怯大鼓,并对其进行了革新。

首先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的曲目;其次是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丰富了唱腔,并借鉴了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了一套表演身段;最后是三弦伴奏,要求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

宣统三年后,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又增添了四胡、琵琶。

在文人庄荫棠等人的帮助下,刘宝全还改编、整理了一些新曲目。

他把怯大鼓的唱词、音乐、表演综合为一体,使词为根、腔为本、表演为枝叶。

随后,怯大鼓被正式命名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

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

它的唱腔经过刘宝全的改革创造而变得丰富多采:将木板大鼓由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为主的唱腔结构改为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

基本腔调有:适于叙事的平腔、表现激昂情绪的高腔、表现平缓轻松情绪和做为预备腔之用的落腔、作为一个段落或全曲结尾之用的甩腔、变化较多的起伏腔。

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长于抒情,悠扬婉转,包括有长腔、悲腔、花腔等。

此外,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有三人,所操乐器是大三弦、四胡、琵琶。

京韵大鼓的曲目专工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还有如《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等写景抒情的小段。

而经常被演唱的比较少,只有30多段。

五、北京评书评书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也叫评词,曾经流行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一带,在江南地区也有流传,不过被称为评话。

评书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说书了。

相传:北京评书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公元1587—1668年)到北京时传下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曾经去江南献艺,后来拜柳敬亭为师,得到了他的亲传,在回京以后就改说评书了,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至今,评书已经有了十代演员。

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净街王王杰魁、评书艺术家连阔如、评书演员刘兰芳。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编演新书方面最有成就的演员是袁阔成、田连元等。

北京的评书艺人很多,他们个人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见解都各不相同,对于自己所说的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各个不同的评书艺术流派。

曾经有学者粗略地将北京评书分为三派,分别以贯口、方口、活口为其艺术特色(贯口、方口、活口都是说书艺术的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