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7)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7)

2025-03-31 02:09:15

八、女性演唱的坤书在古代,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称男人为乾,女人为坤,坤遂成为妇女的代称。

妇女所用的器物也是如此称呼。

例如:妇女的鞋子称坤鞋,妇女用的提包称坤包,女式自行车称坤车。

触类旁通,唱戏的妇角也叫坤角,唱大鼓书的也被称为坤书,演唱的场地为坤书馆,又称落子馆。

落子是女教书艺人的通称。

《辞海》解释落子是唱莲花落的,属于民间歌曲的一种。

以槌鼓或竹四片摇之以为节,早在宋代就很流行,是乞丐行乞时必唱得歌谣。

据记载:大约在民国三年左右,老北京的天桥就出现了坤书馆。

民国五年,坤书开始兴旺起来,坤书馆从两三家发展到数十家。

常星斋、庆云轩、安乐轩等是天桥最早出现的落子馆,每家都有六七名坤角演唱,被称为坤书馆。

坤书馆都是清一色女鼓书艺人,内有二三十个茶座,不卖票,只卖茶,听众边喝茶边听大鼓书。

除点曲子的人付一定的曲资外,另有杂役持小笸箩下场收钱。

坤书馆门外挂有水牌,书写着演员的艺名,也有贴戏报的。

坤书馆内有管事的伙计,俗称得活的,由他们介绍演员所唱的节目,有钱的人点五或十个段子,但只听一两段就走,照数给钱,这叫捧角儿。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桥的二友轩、春华园、得意轩、楼外楼等坤书馆均由夜晚营业改为白天营业。

坤书馆内的节目主要有京韵大鼓、单弦、河南坠子等。

曲目内容大都来自《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

主角儿演唱时先请听众戳活。

此时,递活者手拿一把写满曲目的折叠式彩扇,巡回在听众眼前展示,请大家随意点唱曲目。

观众每点一曲,递活者便高喊一声有题目,随即有相应的角儿登台演唱。

艺人要完全按照听众的意志演唱,满足了听众的要求才能挣到较多的钱。

此外,天桥的各家坤书馆内都供有周庄王的牌位。

相传:周庄王周游列国时,曾击鼓化民,劝人务农耕、守本分、罢干戈、修朝政。

于是,说评书及唱大鼓的艺人,都把周庄王当成祖师爷,供上他的牌位,焚香顶礼膜拜。

当时每家坤书馆的演员数量都有不同,少的有五六人,多的有十几人,各有所长,分工合作。

开场时,先由一名男角儿唱《发四喜》,所谓的《发四喜》就是唱四句吉祥喜庆的词句。

坤书馆的女艺人们由于艺术水平和所在的馆子设备不同,听众点曲的价格也各不相同。

其价格分别是大洋二角、四角、五角、一元不等。

唱完一曲后,演员下台找钱,当天分红,除付馆子房屋及桌椅等租凭钱外,所剩收入按劳分配。

递活人的份钱由演员和馆主各摊一半。

在坤书馆的艺人大多家中贫困,还要遭受流氓、恶霸的欺辱,生活水平都很差,有的人命运非常坎坷。

九、路家班与北京影戏老北京人都把皮影戏叫驴皮影,其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一般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

皮影戏以前被称为耍人儿的,班社通常由五六人组成,而这五六人既能操纵影人儿,又能使用乐器,还要能充当生、旦、净、丑各色人物的唱念。

演出时一般用镜框形木架作舞台,台口贴上长方形的白色宣纸一张,周围用蓝色布幔挡严,艺人在布幔内操纵皮影表演。

通过宣纸内的灯光照射,宣纸外的观众就可以看到各种皮影的表演,也就是说,舞台上剧中人的唱念做打,都是凭耍人儿的操纵皮影展示给观众的。

在清代,皮影在北京非常普及。

除深受农民和市民的欢迎外,还曾进入宫廷。

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在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到影戏班演出。

北京的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又在造型上借鉴了京剧,于是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皮影演员除了要会唱、念外,还得学会操作影人,影人的动作、神态最能看出演员的功夫。

老北京皮影最有名的是路家。

路家原籍东北,满族入关时他们进京定居。

后来,路广才跟随一位皮影老艺人搭班学艺,继承了古老的皮影传统剧目与表演,再后来自行组班,在北京演出。

他的儿子路德成又继承父业,成立了祥顺影戏班。

路德成之子路福元更是酷爱皮影艺术,他不但较好地继承了先辈的艺术成就,而且还有所发展。

路德成去世后,路福元又组建了福顺影戏班,专应大宅门儿的堂会。

而路福元的儿子路宗有也因为从小受父辈的艺术熏陶,且天资聪慧,十多岁时便到父亲的福顺班演出皮影,后来又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自行组班,取名德顺影戏班。

虽然他的戏班与父亲领导的福顺影戏班分庭抗礼,展开了激烈的艺术竞争,但促进了皮影艺术的改革与发展。

在唱腔方面,德顺班广泛汲取了京剧、昆曲及大鼓的特点,被人誉作路派皮影。

路宗有还曾被邀灌制过唱片,这在皮影艺术界是极为罕见的。

路宗有有五个孩子,都从事皮影艺术,其中最有成就的是三子路景达与四子路景平。

路景达不仅擅长皮影演出,还擅长皮影雕刻。

新中国建立后曾出版过《路景达雕镂影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