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十三章 京味文学(1)

第二十三章 京味文学(1)

2025-03-31 02:09:15

说起北京话,很多人都以为它就是普通话。

其实不是这样的,北京话也是一种地方方言。

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话经过不断发展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而人们把这种韵味就称为京味,也是京味文化的一种体现。

有了京味语言,用这种语言写出的文学著作自然就成为京味文学;根据北京历史文化、生活趣味而拍摄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自然是京味影视作品。

这些文艺作品的内容涵盖面虽然很宽,但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京味十足。

一、京味语言京味语言也是一种方言。

和其他地方的语言相比,它的卷舌音比较多,儿字音比较多,北京人说这些话很顺嘴,听着也顺耳,但是外地人听着就有点浮,说出来的话总感觉飘飘悠悠,转瞬间就滑过去了。

那京味语言的起源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和北京古代的历史扯上关系。

北京在辽代称南京,虽然当时它还不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在辽国的地位非常高,因此北京话也就显得比较重要。

元朝统一全国后定都北京后,这使得北京话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而且在后来的岁月中它还开始融合其他地区的方言。

到了明代,为了方便官员的语言交流,皇帝要求来京的官员必须学会说北京话。

这一时期,北京话既保留着原有的平实,又吸取了北方一些地方方言咬字真切及南方一些地方方言清脆优雅的特点。

到了清代,满族人开始统治全国,并在北京定都。

事实上,就是这一时期真正地让北京话具有了京味。

因为当时清朝的统治者都是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满族人在学习汉语时,原来所使用的满语自然会对汉语产生不小的影响。

而在北京满族人比较多,且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比较高,这种强势语言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北京话,由此形成了京味的语音、腔调以及词汇。

京味语言的特色就是有韵味、诙谐幽默,而且讽刺人的效果很不错。

说起这韵味啊,还是老北京的街市吆喝声中体现得最明显。

有一段文字就记录了老北京商贩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声:吃来呗,弄一块尝!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一牙儿。

在这段卖西瓜的吆喝中,喊的人喊着顺溜、没有阻滞,听的人感到很押韵、很有味道,而且有些幽默。

京味语言还有个特点,就是俗语、黑话、行话混杂在一起。

而这些话中既有温文尔雅的语言,也有粗俗不堪的话语。

所以,京味语言现在还使用着一些旧社会流传下来的黑话,如把打架称为练练、把撬锁称为掰大闸、把公安人员称为雷子;一些小伙子还把追到的女孩叫果儿、把泡妞叫戏果、把二奶叫傍家儿、把脸蛋叫盘儿。

除了黑话外,还有一些行话。

以前的一些行话现在虽然还在使用,但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唱戏班里的行头原来是指使用的服装和道具,现在则指出门办事穿的比较正式的服装;戏班里一些不重要的角色原来叫做跑龙套,现在是指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当然,京味语言也是幽默的,但它和贫嘴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候说过了就是贫嘴了。

例如:不少北京人说起话来总是没完没了、口沫横飞、云山雾罩的,很多话都不着边际,雅的、俗的、荤的、素的全都有,听起来挺逗人,却没实际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