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京派文学诸家20世纪30年代,居住在北京的文学家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者的态度》的文章,对上海一些作家的创作态度提出了批评,由此引发了北京、上海两地作家之间的争论。
当时人们把在北京支持沈从文的作家叫做京派作家,上海的称之为海派作家。
当时京派作家的队伍很庞大,有很多名家,除了沈从文外,还有胡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梁实秋、李健吾、林徽因、凌叔华、孙大雨、梁宗岱、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
当时在小说方面取得成就的有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和林徽因等;在散文创作上很有影响的有废名、何其芳和李广田;在诗歌上则是卞之琳、何其芳和李广田;李健吾和林徽因在戏剧方面也很有建树。
这些京派作家很多并非北京人,但是他们生活在这里,且在文学上的主张相近,所以被人们称为京派作家。
这一时期的京派作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且这些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的一些京派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人们所了解,如沈从文和废名。
他们曾长期不为人们所知,但是他们的文学成就却非常高。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旧军官家庭。
1923年秋,他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离开湘西,孤身来到北京。
一年后,他开始以休芸芸、懋琳、璇若、上官碧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到1948年,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数十本文学作品。
1949年以后,他开始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工作,并先后出版了多本古代文物图案和学术论文集。
1988年5月,他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他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且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曾经是语丝社的成员,早年的创作学习周作人的风格,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后来又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
他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风格,并以此而闻名。
他把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有机地融合在文学作品中,使整个作品都体现出文辞简约、意境幽深之美。
他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京派作家还有另一种类型:他们不是文学史上所说的京派作家,而是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北京化的语言,体现出浓厚的北京风味。
这些作家中最早也最为著名的是曹雪芹,现代最著名的当属老舍先生,除此之外还有张恨水、邓友梅、萧乾、汪曾祺、陈建功、韩少华、刘绍棠、刘心武、苏书阳、刘一达、赵大年、郑万隆、王朔、赵宴彪等。
曹雪芹的祖籍虽然是辽阳,早年住在南京,可是他后来一直居住在北京。
他所写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大量当时北京的园林、艺术、饮食和民俗。
张恨水的作品则主要写民国初期的儿女情长和人事百态。
老舍、邓友梅和陈建功的作品则以纯正的京味语言写出民间人物的生活以及命运。
这些作家要么以京味语言叙述,要么叙述北京的故事。
三、京派文学作品京派作家众多,所以文学作品也非常多,其中很多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最著名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可谓我国小说的颠峰之作。
据学者考证:《红楼梦》问世不久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30年,一直被人们视为珍品。
而且当时北京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由此可见,《红楼梦》在当时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此后,不少文人还为它写出大量续书:《后红楼》、《红楼补》、《红楼复梦》、《红楼圆梦》等。
而且从当时到现在的200多年间,一直有很多人从事《红楼梦》的研究工作,由此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给很多作家都提供了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