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曹雪芹外,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作家就是老舍。
老舍先生一生写了几十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等,中篇小说有《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作品有《龙须沟》、《茶馆》等。
他的著作以长篇小说和剧作最为有名,其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且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都呈现出浓厚的北京风味。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样子》和话剧《茶馆》都是描写北京民众生活的代表作。
《四世同堂》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为辅线,真实地记述了北京沦陷后畸形的社会和人情状态。
《骆驼祥子》则主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生活在北京城底层社会的一个勤劳、壮实的小人物祥子的生活。
刚开始,他怀着发家和奋斗的理想不断努力劳动,但是所有的付出最终却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吞噬。
最后,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游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
在《骆驼祥子》这本书中,老舍先生使用了大量北京话和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
《茶馆》则主要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经营茶馆,以及围绕着茶馆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全剧以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这段时间内北京的社会风貌,以及各阶层人物的命运。
邓友梅创作的京派作品也很多,如《在悬崖上》、《京城内外》、《烟壶》、《那五》、《别了,濑户内海》、《樱花孔雀葡萄》、《大门以里二门以外》、《我们的军长》和《追赶队伍的女兵们》等。
在他的这些小说中,具有浓郁京味的《那五》和《烟壶》最为著名。
这些小说大都取材于满清旗人的生活故事,整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当年旗人的生活画卷。
在当代的京派中青年作家中,刘心武、陈建功和王朔的作品也在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刘心武于1977年发表了短篇小说《班主任》,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轰动,后来还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此后,他又创作了《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秦可卿之死》、《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公共汽车咏叹调》、《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
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蓝夜叉》以大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北京隆福寺庙会的盛景,充满了浓郁的北京民俗气息。
陈建功的文学作品有:《飘逝的花头巾》、《鬈毛》、《迷乱的星空》、《陈建功小说选》、《丹凤眼》、《前科》、《从实招来》、《北京滋味》等。
他的《鬈毛》以经过加工过的北京语言塑造了一个当代北京城里无所事事的痞子形象,以生动活泼的的京味语言来展现了试图摆脱传统的新时代青年人的迷惘与困惑。
王朔的文学作品有:《空中小姐》、《浮出海面》、《动物凶猛》、《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永失我爱》、《懵然无知》、《无人喝采》、《人莫予毒》、《编辑部的故事》、《谁比谁傻多少》、《痴人》、《枉然不供》、《你不是一个俗人》、《一点正经没有》、《我是狼》、《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蒙汗药》、《我是你爸爸》等。
其中最受人欢迎的是《动物凶猛》。
在这部作品中,他以北京话的轻松幽默感和充满阳光的笔调,描写了一群在文革中少年的日常生活:这些少年关心的是如何与朋友交往、如何结识异性。
小说还记述了他们和另一班进行武斗的事情。
王朔的叙述语言是以戏谑和反讽为主,在阅读时能够让人在幽默感中去思考。
他的早期作品很受人们的欢迎,而且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