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的棺梓是用一百二十八抬的独龙杠葬入崇陵的,这种杠的前面镶着龙头,后面嵌着龙尾,龙头和龙尾都涂有金箔罩漆,杠上则涂以黄漆。
以这根主杠为轴心,两旁安装着小杆和抬杆,每边各用60名杠夫。
大杠下悬着绣有金龙的黄云缎大棺罩,罩顶上安有金葫芦火焰顶,罩的四角上各系着一条黄色的绸带,披于前后两侧,4名杠夫每人牵拽一头。
杠罩的两侧有杠夫24人,每人各举红漆竹竿的拨旗,杠的四角各有一个人手持响尺指挥杠夫的行动。
同时,每个角还有一名手拿藤鞭的执鞭压差。
这些杠夫全是皇宫銮舆卫的差役,他们在3天前就要斋戒、沐浴、剃头、刮脸,然后头戴插有黄雉翎的青荷叶帽,身穿紫色团花麻驾衣、土黄色套裤、白布袜、青布靴,青布靴上盖黄色靴护,手上还要戴黄手套,以显示庄重和严肃。
在进行演杠(抬棺椁时讲究平稳,无论距离入葬地点有多远,都要一抬到底,中途不能将灵枢落地停歇。
所以,常在发引日前要求搞一次抬杠演习,称之为演杠)的时候,皇杠上放梓宫的地方要放一木板,摆上一桌两椅,然后请两位监杠大臣各坐一边,考核杠头、杠夫操作技术动作和步伐。
杠头以打响尺为号令,指挥全体杠夫慢步、快步、左右转弯、换肩、爬坡、上下台阶等难度较大的动作,然后排练换杠和换罩的技巧。
这些动作必须保持杠的平稳,以免惊了皇上的驾。
监杠大臣只需要看杠桌上的茶水,只有茶水不外溢、茶具不错位,才算达到要求。
(二)丧葬队伍除此之外,在起金棺之前还要举行辞灵仪式,先是上供辞灵果子,王公大臣们依次上前奠酒,行三拜九叩的大礼,然后伴着金鼓重乐和笙、管、笛、萧等轻乐,由喇嘛、尼姑、道士、和尚依次诵经。
辞灵结束后,监杠大臣传令起棺,绿营马队则扬鞭开道做前导,这时候梓宫才出殿,先被请上六十四人的皇杠,在杠前焚帛化纸,进行奠酒行礼后把梓宫抬到行宫大道上,安放在一百二十八人的独龙杠上。
此时,人们开始满天扬起来金银纸钱和排列仪仗。
一般情况下,皇宫的仪仗要排出数里之外。
他们的排列顺序是:走在最前边的是一座3丈多高的大幡,由32人抬着前行,它的形状是一个红漆四方木架,中间有一根红漆旗杆,杆顶为一金箔火焰葫芦顶,顶下悬挂着绣有金龙的黄帛幅,一直垂到杆底,四周还系着铜铃。
紧随其后的是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飞熊旗、飞豹旗、飞鲤旗、飞鳌旗。
接着是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槊、金督各一对,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
接着是杆一丈多高的门纛(大旗),上有半尺高的火焰金顶,悬有绣金龙的黄帛垂幅,两端缀以黄绸带,由两个人牵引着。
再后是八根大小纛旗、一把高丈许的大黄云缎座伞、如意亮轿一乘,以及由四个人抬的一把如意头宝座,上有黄绫靠垫,并铺以豹皮一张,给如意亮轿遮阳的黄寸蟒缎料影伞一把,日照影伞的两旁有大掌扇一对。
后面是金鼓重乐一班人马,高丈许的大黄云缎座伞一把,笙、管、笛、萧、九音锣等乐班。
后面还有十六人抬的御影亭一座,这个亭是宫殿顶盖,敞开的门罩着黄纱帘,内供皇上的神位,影亭前有提炉八对,后面紧随着的是一把大黄云缎座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