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10)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10)

2025-03-31 02:09:14

大黄云缎座伞后是八个人抬着的大黄魂轿,内供皇上的神牌。

后面就是喇嘛的队伍,先由一对两丈多长的大铜号前引,每支大号由一人以黄绳提着,由一个喇嘛吹奏,而且两号要轮流响起;紧跟的是大柄鼓两对,由人肩扛着前行,后面的喇嘛用弯钩鼓槌敲打;再后面为大钹一对,唢呐、海笛海螺号、金口角各一对。

喇嘛们都要身披大黄袍,斜搭着紫红色的哈达,头戴黄秋帽,后面跟着两位头戴大鸡冠帽的执法喇嘛,最后是主法的两个喇嘛,头戴桃形黄帽,一手执铜铃,一手托铜盘,盘内放着用酥油巴拉面捏成的灯、塔,灯内有酥油,燃起来引灵前行。

然后是女道士的队伍,走在最前边的人左边持铃,右边敲金钟,下边依次为挡子、镲锅、手鼓各两对。

她们头戴混元巾,身穿蓝道袍,加披彩色缎上绣有青云白鹤、灵芝、八仙法物、百寿图等图案。

走在最后的身穿紫色八卦、太极图法衣,手捧如意一柄。

尼姑紧在女道士后,走在最前头的右边打引磐,左边敲木鱼,然后是铛子、镲锅、手鼓各两对。

她们都身穿灰袍,加披红缎金线绣成的袈裟,走在最后的尼姑手执插着一柱草香的手炉。

然后是男道士,他们的法器和法衣以及规模和女道士是一样的。

接下来就是和尚,他们的法器是引磬一对,铛子、镲锅、手鼓各两对,身穿海青大袍,加披红缎金线绣成的福田纹袈裟,头戴如来帽。

走在最后面的和尚身披黄袍、红袈裟,手拿手炉。

然后是身穿印花白小褂的小男孩40名,他们分为左右两组,都挎着木盘,内放燃着檀香的檀香炉一个,边走边喊,左边的喊啊,右边的就喊哎。

最后是送葬的各位王爷和大臣,他们一律身穿青布袍,头戴去掉顶戴花翎的帽子,穿着青布靴。

在大臣后面的就是一百二十八人抬的独龙杠,里面放着皇帝的梓宫。

然后是六十四名后扈,他们都是出猎的装束,身穿灰布袍和缝着红边的黄坎肩,头戴去缨上缀豹皮叉尾的帽子,手拿长矛,跨着腰刀,骑着马护卫棺椁。

在这个队伍的后面是隆裕皇后的影亭,也是由八人抬着,亭子为宫殿楼顶,敞开门挂着黄纱帘,下面是以素黄彩绸扎成须弥座,里面供着隆裕景皇后的神位。

然后是双马驾辕轿式的凤辇,以黄云缎为轿围,上面绣着彩凤,下面绣着海水江牙,里面供着隆裕皇后的神牌。

接着是九十六人的皇杠,抬着上面扣着黄云缎官罩的皇后棺椁。

最后跟随的是恭办丧葬大典的官员车辆和差人。

整个队伍在行进过程中戒备森严,很多禁军侍卫沿路巡逻、放哨,沿途观礼的乡民都不能靠近。

队伍到达皇上陵墓的牌楼门时,皇帝的棺椁就换成了六十四人杠,皇后的梓宫换成了四十八人杠,一直抬到陵墓的地宫外口。

然后徐徐把灵车移入陵殿,移上石床,再由钦天监指挥杠夫将棺椁按照山向安放在石床中的金井上面。

随后,布置殉葬物品,除石桌、供器、万年灯、册宝之外,还需要把皇帝和皇后生前用过的衣服和文玩、金银器皿,以及佛经香料、金玉等物放好。

最后,这些人员退出地宫,由专人关闭地宫石门,堵绝地宫门的外口。

然后王公和大臣们在隆恩殿进行祭祀,献祭席、读祭文,鸿胪哈番(满语,就是官员的意思)进行赞礼,然后行三跪九叩大礼,到这里葬礼才算结束。

据记载:光绪帝的葬礼基本上按照皇家的旧制,但是因为他生前受到慈禧太后的嫌弃,所以陵墓修建得很晚,为他举行葬礼时已是中华民国时期了,清皇室已经宣布逊位。

因此,他的安葬在仪仗和其他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简化。

但即使是如此,整个丧葬的气势还是非常宏大的,而且还耗费了近50万两白银。

由此可知,以前其他的皇帝葬礼该是多么奢侈和恢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