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三章 几度沧桑的王府(1)

第三章 几度沧桑的王府(1)

2025-03-31 02:09:14

元朝建都北京后,皇上把宗室子弟纷纷安排到各个行省,让他们在行省建王府,因此当时北京城内少有王府。

明朝初年,朱元璋基本也采用了元朝的这种做法。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对王府建筑的规制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后来,朱棣在北京建造十王府,主要是作为诸王进京朝见时的临时住所。

清朝时,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只分封王爷而不赐予他们土地,让他们食国家的奉禄而不治事,所以清代的诸王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在京城建造府邸。

现在北京的王府基本上都是清代的王府,而且大多数是在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建造的。

由于清朝在京城修建的王府很多,所以清政府对其建筑和规模都做了规定,王府的正屋、厢房、台基高、内门、其他房屋,以及楼、大门的用瓦都有严格限制,而且王府建筑的修建都要按照皇城中东西三路进行分布。

清朝王府基本都坐落在内城,现在城内的这些王府大都已非原貌了,有的被拆除了,有点只留下殿堂或院落,只有少部分保存得比较完好。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北京的各大王府,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沧桑与威严,以及那里面发生的故事。

一、清礼王府礼王府是清礼亲王代善的府邸。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1636年被封为和硕礼亲王。

他也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不仅跟随太祖征战,立下了卓越战功,而且还支持其弟皇太极、侄子福临即位,在安定政局等大事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代善病逝,他的七儿子满达海袭亲王総位,次年满达海死,其长子袭爵,后来因获罪被降为贝勒。

1659年,代善的第三个孙子袭礼亲王爵,并改封号为康亲王,因为他在平定三藩时于征讨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的战争中立有战功。

乾隆时期又重新恢复了礼王的封号,并且改称礼王府。

最后一代礼亲王于1850年袭爵,并在光绪年间任军机大臣,清帝退位后病死。

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礼王府代善原来居住的礼王府位于现在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原本是明代崇祯皇帝外戚的住所,清朝入关后成为代善的府邸。

整个王府的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大殿门的下部还雕有云龙等图案。

现在的礼王府并非最初礼亲王代善的王府,而是他第三个孙子袭爵后择址另建的。

建王府时,康熙曾下旨用国家的银两资助,府中所有的陈设也都是官员们所献。

公元1807年,礼亲王府曾经发生大火,整座王府被烧毁。

后来,当时的礼亲王再次集资于原址上重建。

礼亲王府呈长方形、规模雄伟、占地广阔,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王府的主体建筑,有府门、宫门、银安殿,殿前还有丹墀,殿两侧有翼楼、后殿、配殿、启门、神殿前出轩、神殿两侧配殿、遗念殿、两侧转角配房、后罩房,共有房屋五重和院子七进;东路则由十二进院落组成;西路由花园、十一进院落组成;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和廊庑480多间。

如今,礼亲王府中路的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东路北部的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二、孚王府孚王府是清康熙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府址,位于现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

怡亲王的爵位是继清初八大铁帽王(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而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他们个个能征善战、勇略过人,为大清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由于功勋卓著,他们被皇帝赐世袭、不降封典,因此在民间被人们俗称铁帽子王。

)之外的又一位铁帽王。

怡亲王死后,他的王府被改建成贤良寺,孚王府一景后来皇帝把此地赐给第二代嗣王,为了和以前的旧府有所区别,所以把这里称为怡亲王新府。

允祥的第六代孙袭王时,与郑亲王等同为顾命大臣,但后来被慈禧皇太后削爵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