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勒克德浑被追谥为恭惠,其四子承袭了他的顺承郡王爵位。
顺承郡王府呈正方形,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锦什坊街,南起华嘉胡同,北至麻线胡同。
整个王府面积不大,但布局严整,府邸建筑依照中、东、西三路布局,中路是王府的主要建筑,主要顺承郡王府有宫门、前殿和后寝、正殿和两侧翼楼、后殿、后寝。
东和西两路则是一些四合院,这里主要是生活居住区。
光绪七年,也就是公元1881年,顺承郡王府经过十世十五传,最后由讷勒赫袭封顺承郡王。
民国七年(公元1917年),讷勒赫的儿子文葵被已经逊位的溥仪封为顺承郡王,由于当时家境已经大不如前,因此将顺承王郡府卖给了当时在北京的东北军阀张作霖作为大帅府。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曾经在这个王府居住数年。
1949年以后,这里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后来还在王府正门外建起了政协礼堂。
现在,王府中路的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东路前后的院落也保存原有格局。
十、肃王府肃亲王府是肃亲王豪格的宅第,于顺治年间建造。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个皇子,肃王府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被晋封为肃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据传说:当年的肃王府由于银子太多,肃王怕银子发霉,每年都要晒银子,而肃王则悠闲地坐在屋子里喝茶。
有时,肃王还要让管家去查查晾晒的银子少没少,如果银子没少,就会接着晒。
后来,管家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便和几个管事的一起拿走了一些银子,然后禀报肃王说银子少了。
这时,肃王才下令将银子收起来。
对此,在老北京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
清太宗死后,多尔衮得势,因豪格曾经和多尔衮争夺皇位,所以受到多尔衮的迫害。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豪格被削爵囚禁,最终死于狱中。
顺治皇帝亲政后,恢复了肃王的爵位,追谥为武。
此后,豪格的子孙均以显亲王袭封,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才被最终恢复肃亲王的世袭封号。
肃王府位于北京的王府中轴线上。
由南向北依次是府门、银安殿、东西翼楼、神殿、后罩楼等,在王府的西面是花园,北面还有庙,整个肃亲王府环境优美、富丽堂皇。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曾经要求将肃王府作为自己的使馆。
但因为肃王府是铁帽子王府,当时负责谈判的恭亲王不敢轻易答应,后来几经交涉,法国人才勉强同意将使馆建造在纯公府,肃王府暂时逃过一劫。
可惜的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肃亲王府沦为日本使馆,后来在战火中被摧毁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重新建造的肃王府,虽然新王府也有房间200多间,内建有寝室、书房和花园等,但已不是按照王府规制建造的了。
现在,肃亲王府是北京市政府所在地。
十一、庄亲王府庄亲王府原来称承泽亲王府。
第一位王爷硕塞是清太宗第五子,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受封承泽亲王,后来跟随多铎、阿济格等征伐疆场,屡立战功。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他被晋封为和朔承泽亲王,执掌兵部。
其子博果铎于1655年承袭,改号庄,承泽亲王府也因此改名为庄亲王府。
因为博果铎没有子嗣,清圣祖第十六子允禄袭庄亲王,允禄精通数学和音律,参与编订《数理精蕴》。
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经对庄亲王府进行破坏,等到最后一位王爷载功居住时,大部分王府建筑已经成为废墟。
民国时期,因家境困难,载功将王府出售给军阀李莼兄弟。
李莼兄弟拆建王府建筑,希望从中发现隐藏的珍宝,结果毫无收获。
后来,因为要打通干道,新开辟的平安里大街穿原庄亲王府区而过。
平安里大街路北还有几座欧式小楼,但已不是原来的王府建筑,是李庄亲王府莼所建的。
庄亲王府位于西四北太平仓胡同路北,南起太平仓胡同,北至群力胡同(马状元胡同),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
在京城所有的王府中,面积也属于最大之列,是清初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府之一。
《乾隆京城全图》中描绘该王府分成三路:中路正北,面阔五间,全部为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大殿面阔七间,前出丹墀;东西配殿各面阔五间,属硬山顶建筑;后殿面阔五间;后寝面阔七间;后罩房面阔九间。
西路为花园,里面种植着大量的珍贵树木花草。
东路为附属院落,为一般下人居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