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建造的,当时主要建造了皇城和内城,皇城设置四门,内城设置九门。
后来,为了增强北京城的防御能力,明朝统治者还打算修建外城,但最终因资金不足,只在内城的南面修建了一段外城的城墙,这个整体布局一直延续到清末。
既然有皇城、内城和外城,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城门。
后来,因为年代久远,部分城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名称曾经发生过一些变化,有些甚至已经消失无形了。
现在,除了皇城四门还保持相应的完整外,外城和内城的很多城门都已经消失,留下的仅仅是和它有关的一些地名。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北京的城门,感受一下城门里的北京文化。
一、北京城门名及其别称北京的城门有很多,但大体可分内城九门、皇城四门、外城七门几个不同的部分。
内城九门是:正南面三个门,其他三面各两个门。
正南门在元朝时叫丽正门,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改称正阳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而正阳门也被普通百姓称为前门。
南面的左门在元朝叫文明门,在正统时(明英宗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之一)改称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或者海岱门。
南面的右门在元代称为顺承门,在正统时改名为宣武门。
东边的右门在元代时称为白齐门,正统时命名为朝阳门,人们也称之为上东门。
东边的左门在元朝时称为崇仁门,后来改称东直门。
西边的左门在元代称为平则门,后来改称阜成门。
西边的右门在元代称为和义门,后来改称西直门。
皇城的四门:正南面的在明朝称大明门,到了清朝以后则改称大清门,在民国时期改称为中华门。
其内为承天门,在清朝时被改为天安门,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
东门是东安门。
西门是西安门。
北门是北安门,到了清代以后改称地安门,后来也叫厚载门、后宰门,俗称为后门。
皇城内的紫禁城也有四道门:其正南门为午门,也称为午朝门;东城门叫东华门;西城门为西华门;北城门为玄武门,到了清朝以后改称神武门。
北京的外城也被称为南城,是在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长约28里,一共有七道大门:正南的是永定门,俗称永大门;东南面的为左安门,俗称礓磙门;西南面的是右安门,俗称南西门,也有人称它为丰宣门;西面的门是广宁门,在清道光时改称广安门,俗称彰义门;东面的门是广渠门,俗称沙窝门。
二、专走龙车凤辇的前门楼子前门楼子也称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
据记载:正阳门城楼始建于公元1421年,整个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城正中的门是内城九门中专走龙车凤辇的。
整个门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有九十四个箭窗。
箭楼长62米,宽42米,楼高24米。
在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时,前门南面的正南门叫丽正门。
明朝灭元后,依然保持这一称呼,到朱棣迁都北京时,才有了改变。
为了整个北京的防卫,朱棣命人把丽正门迁建到现在正阳门的位置,当时仍称丽正门,公元1436年改名为正阳门。
三年之后,明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又开始在各城门外添建箭楼,正阳门箭楼也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
但是到了1610年,也就是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不慎失火,正阳门箭楼被大火烧掉,当时就有人提出应该进行修复。
很快,主事太监提出了修复预算,需用白银13万两。
而当时的工部营缮司郎中陈嘉言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不忍心看到国库被太监们明目张胆地侵吞,便声称这个预算的报价太高,最终他只用3万两白银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前门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