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在历史上,崇文门附近曾经有会馆150多所,主要是同乡会馆和商业会馆。
之所以在这里产生这么多会馆,主要原因是崇文门地区离主管科举考试的贡院较近,而且交通方便,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众多,在此建同乡会馆可以方便应试举子科考。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崇文门税关自明成化二十一年颁布京师皆有课税,而统一崇文一司以后,这里成为京城第一税关。
因为人多货物多,候货完税总需要很长时间,为了让自己少一些等待之苦,各地商人纷纷在附近建起商业会馆,以求在等候完税时可以找到歇息的地方,同时老乡和其他生意上的伙伴也可以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崇文门的箭楼在清末倾圮,到了民国年间又拆除瓮城。
1965年,因为修建地铁,城门城墙均拆除,整个崇文门至此荡然无存。
虽然如此,整个崇文门附近地片仍称崇文门。
四、北京的粮门朝阳门元朝时,朝阳门叫齐化门,是元大都的一个重要城门。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7月,明将徐达亲自率领明军大破元军主力,元顺帝不听群臣固守京城的主张,弃城北逃。
此后,徐达率兵攻至齐化门,填了濠河,登城而入,整个元大都都落在明朝的统治之中。
明朝一统天下后, 于明正统元年至正统四年,也就是公元1436年到1439年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整个城楼竣工后,取《诗经·大雅·卷阿》中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同时又因城门在整个北京城的东南,取迎宾出日之意,将原来的齐化门改名叫朝阳门。
在明、清两朝,朝阳门都是北京的粮门。
本来在辽代时,运粮河是可以直接通北京的,但是后来因为淤塞而断流了。
到了元代,元政府重新组织人力、物力,开辟通惠河为新的运粮河。
这样一来,南方的粮食从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卸船,然后就可以从朝阳门运进北京,并存放在朝阳门内的大仓库内里。
到了清代,因为通惠河淤塞了,南来的货物只好在通州的码头卸货,然后用车运到京城。
当时,通州到朝阳门间有一条石道,这是当时除皇帝走的御道以外唯一一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目的不说自明,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京城的粮食运输和供给。
当时的朝阳门商贾云集、旅店林立、运输十分繁忙,进出朝阳门的人也非常多。
因为需要缴税,整个商队进城的速度比较缓慢,所以在关城门前没进城的人就在税关东侧的旅店留宿。
时间长了,这个地区又被人们称之为关东店。
朝阳门的形制和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
楼连台通高32米。
箭楼形制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1956年,朝阳门城楼因为破损严重而被拆除。
1958年,因要将护城河截弯取直,朝阳门箭楼也被拆除。
因此,原来朝阳门的所在地已经找不到当年城楼的影子了,只能从地名上的禄米仓胡同、北新仓胡同、白米斜街等看到当年这里粮仓遍布的影子。
目前,整个朝阳门地区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五、宣扬武功的宣武门宣武门在辽代南京城的东北郊,金代在中都城东北角、光太门的南边。
元代时,它在大都城顺承门的南边。
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修建北京城时,把大都南城向南推移,然后重新修筑新墙,在正对大都城顺承门的地方重新设置一门,也叫顺承门。
到了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这里增建了门楼、箭楼和瓮城,并把顺承门改称宣武门,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武烈宣扬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