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的门楼高30多米,为三滴水檐歇山式重楼建筑,两边靠城垣内壁一侧有马道与城内相通。
箭楼在门楼的外面,比门楼低一些,设有80个箭孔,整个瓮城为长方形,将门楼和箭楼连为一体。
在门楼的西边有一个水口,城内的雨水和污水都可以沿着明濠排入护城河,城外护城河上还有一石桥。
从儒家理论上讲,宣武门和崇文门的命名都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道门一文一武地对应着,具有文治武安,江山永固的意思。
因为宣武门含有武的意思,所以城门守军训练所用的护卫校场在明清两朝就设置于此。
在宣武门大街南端的菜市口,也成为过去用来处决犯人的刑场。
宣武门民国年间,原来的箭楼就已经不存在了。
1966年修建地铁时,又将门楼与城墙拆除,护城河也被填平,辟为宣武门东大街和宣武门西大街。
现在,宣武门已经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附近。
北为西城区辖界,南为宣武区所属。
宣武门东大街长800米,西大街长1470米,同为西城、宣武两区界路。
宣武门内大街全长798米,元代为顺承门外官道,明、清时称宣武门大街,1965年定为现名。
六、历史特殊的德胜门德胜门是明清京师内城九门之一。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徐达率军攻破大都后,鉴于大都北城的人口稀少,不便防守,就将大都城向南移了25公里,然后另筑新墙,在城墙上仍设有两门,西侧的称德胜门,东侧的称安定门。
公元1439年,明政府重修北京内城城门楼时又修筑了德胜门城楼、箭楼及瓮城。
整个城楼的通道约35米,朱槛丹壁,封檐列脊,箭楼低于城楼。
瓮城为长方形,东西长为70米,南北长为117米,把城垣、城楼和箭楼连接起来。
德胜门在历史上要比其他几道城门更有意义,因为它们都曾经与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相连:明正统年间,于谦曾经在德胜门外设伏,重创瓦剌军队。
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出德胜门西逃。
德胜门在明、清两代,德胜门曾经过多次修葺。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德胜门因地震毁坏而重建。
1921年,德胜门城楼因梁架朽毁而被拆除。
1970年,在修建环城地铁时拆除了德胜门附近的城墙,开辟为北二环路。
德胜门北侧的箭楼得以保留,箭楼楼台坐南朝北,加楼梯通高32米,灰筒瓦绿剪边,北侧及东西两侧共有箭窗82个,南侧有3个过梁门。
1951年,国家曾拨款修缮。
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
1982年设立文物保管所,并对外开放。
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
现在,德胜门已经演化为地片名,它泛指德胜门箭楼、德胜门桥附近及德胜门东、西大街和德胜门内外大街一带。
南临著名的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
而原来的箭楼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七、运进木材的东直门在元、明、清三代,东直门一直都是专门向北京运进木材的城门,因为北京城内不产木材,往往又要大兴土木,需要很多木料。
所以,各种建筑所需的木材都从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然后再从东直门进京。
东直门东直门于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始兴建,于明正统四年竣工。
城楼的形制同朝阳门一样,但是规格略小一些: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城四角皆为直角,东西长为62米,南北长为68米。
南侧的瓮墙开辟有券门,门上建造有闸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