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5)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5)

2025-03-31 02:09:14

东直门城楼是一座两层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楼阁式建筑。

首层楼室面宽为五间,进深为三间,楼室外四周有廊,廊下有24根明柱。

楼室的前后左右各有一个大门,室内和廊下的地面铺有大方砖。

二层楼室外四周也有廊,廊下共有16根明柱,柱的两侧有抱框,每根柱各与首层墙内木柱相对接。

廊檐四角下各有一根擎檐柱。

二层墙壁内无木柱,室内有八根明柱,室内地面为木地板,室外廊下地面铺有方砖。

廊前有木栏杆,栏杆外铺青色压面石,其下面挂滴珠板。

二层挑檐以上为歇山式楼顶。

现在东直门附近的小吃特别著名,在它的附近涌现出了大量经营麻辣火锅的餐馆。

八、水门西直门西直门在元朝时是大都城的和义门,明清时期是京师内城九门之一。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大都,任命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

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城墙、皇城墙、大内宫殿等建筑完成,其中城墙方圆285公里,以黄土夯成,共设11门,西墙的北门就是和义门。

在城门的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昆明湖入水关,然后汇进城内的积水潭。

到了元顺帝时期,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军攻城,筑建了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

其中和义门的瓮城门洞高约7米,宽近5米,采用砖砌卷券顶,青灰墙皮。

城门为木质,有地堡式城楼3间,门上设计有五孔水眼和水窝两个,这样可向城门里灌水抵御火攻。

公元1368年,明大将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

为防止元军反攻,徐达命部下华云龙整修和加固城垣,并在元大都的土城外侧包砌了城砖。

到了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时,和义门才改称为西直门。

西直门正统元年(公元1435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监修京师九门的城楼。

三年后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把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

新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和瓮城门。

整个门楼通高344米,为三层飞檐歇山式建筑,门柱和窗子都是朱红色的,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并饰有望兽和脊兽。

门楼台下部正中有券顶式城门洞,由于在修建时沿袭和义门,所以它比内城的门洞都低一些。

城门正前方有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侧共有八十二孔箭窗,面阔七间,内侧的庑座面阔五间,通高为30米。

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东西长62米,南北长为68米,在西北角上设有瓮城庙,在瓮城南墙还开辟有一个瓮城门,城门上方有一座两层十二窗的单檐硬山谯楼。

城外护城河有石桥,清代在营建圆明园和畅春园等西郊园林时,西直门成为必经之路,所以清政府对其及城外官道曾多次维修。

1894年,清政府重修颐和园及西直门外道路时,对城门也进行了全面修缮,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工程被迫中断。

西直门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地,因此又有水门之称。

1969年,北京市政府为了方便交通,将西直门的城楼、瓮城、箭楼等建筑物全部拆除,修建了西直门立交桥,西直门因此成了北京二环路上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