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6)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6)

2025-03-31 02:09:14

现在,西直门早已成为地片名,它泛指西直门内、外大街与西直门南、北大街相交处的西直门桥附近这片地区。

九、护卫京城的东便门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因蒙古骑兵多次南下侵扰,且城外居民日渐增多,明朝统治者决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后来因财力不济,只修了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五门。

这样一来,整个北京城就呈现出凸字形。

再后来,又在外城东北、西北两角以及和内城连接处附近各开了一个城门,门楼通高仅为11米,分别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便门。

现在,原来的老东便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当年所修建的东便门角楼还依然存在。

据明朝的《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

……城四隅立角楼。

这段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东便门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0月,也就是公元1436年,4年之后竣工。

当时,外城墙的四个角都建有角楼,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东便门位于北京二环路东南,也就是现在的崇文区东北部,崇文门外东大街的尽头,是古代外城墙的东南角。

整座角楼全部建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

平面呈曲尺形,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在转角处相交,呈十字形,灰筒瓦,绿剪边,四面开箭窗一百四十四个,前楼后厦。

抱厦辟两门,门上各设直棂窗三扇,楼内有金柱二十根。

整座楼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700平方米。

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有兵丁驻守,但是到了民国以后就不再设防了。

1915年,北洋政府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拆断了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和敌台。

至今,角楼城墙西侧还遗存着券洞,这是当年修建环城铁路时留下的唯一遗物,1935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缮,1979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国家文物局曾专门拨款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并会同北京市文物局成立了文物保管所。

在这次整修过程中,人们发现大量带有嘉靖、隆庆等年号的砖,以及带有乾隆年号的琉璃瓦件和民国时期的瓦件,同时从东侧墙体内发现了两颗炮弹残体,并在二层挑檐檩上发现大量铁沙枪弹,它们都记载了清末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

1982年,东便门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东便门角楼已经成为全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征之一。

十、通往居庸关的西便门西便门是明清时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位于辽代南京城的北端、金代中都城北通玄门的东南、元大都城西南角,也是现在北京西城区的南部,从此门出京可直达居庸关。

据史料记载:在明代修建好北京城后,西便门仍在西南角。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明朝统治者又修建了北京南郊的一段城墙,设永定门等五门,后来又在外城东北、西北两角以及和内城连接处附近各开了一个城门,这两个城门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

两年后又补修外城及其他七道门,西便门也增筑了一座长为31米的半圆形瓮城,并且加固了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同时在城门东修筑了一座三孔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