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阜城门区域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传佛教寺院——妙应寺和白塔、历代帝王庙、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广济寺。
十三、左安门、右安门左安门和右安门都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53年。
左安门的城楼是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6米;进深一间,长9米;高约7米,门楼连城台通左安门高为15米。
它的瓮城为半圆形,东西的宽度为23米,南北长29米。
其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米,楼连城台通高约17米。
箭楼南侧一面开辟有两层箭窗,每层有7个孔;东西两侧也开辟有两层箭窗,每层有3个孔;侧面的正中开辟有方门。
右安门的城楼是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6米,进深一间长9米,高65米,门楼和城台通高15米。
它的瓮城也是半圆形,东西宽也是23米,南北长也为29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长6米,高71米,门楼和城台通高166米。
它的南侧面辟两层箭窗,一共有14个孔,东西侧有6个孔两层箭窗,侧面正中也有方门一个。
1953年,市政为了拓宽道路,把左安门和瓮城以及城墙拆除。
1958年,出于同样的原因,右安门也没有逃过被拆毁的命运。
十四、寓意安定的永定门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明政府开始增建外城工程。
由于当时正阳门南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所以整个外城就先由南线开始建筑。
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南面的外城基本建成,总长为14000米,一共开有7个城门。
外城的正门被命名为永定门,取意为永远安定。
永定门城楼形制和内城相同,也是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宽24米,进深三间长105米,门楼和台通高26米。
它的瓮城是方形的,两个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永定门宽6米。
它的箭楼规制和城楼差距比较大,箭楼是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长67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约16米。
箭楼的南、东、西三面各有箭窗两层,南面每层有7个孔,东西两侧每层有3个孔。
北侧的楼门是方门,箭楼下城台的正中开有券洞门。
由于外城只建成了南面的部分,北京城就形成了凸字形,且外城并不在内城的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人们也把外城称为南城。
公元1644年,清朝建都北京后,曾把北京各个城门上用汉文题写的明代匾额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匾额。
公元1900年前后,在北京与津京线终点间修建了一条有轨电车,终点站就在永定门。
后来,为了给这条直通铁轨让路,永定门东西侧的城墙又多次被拆除,永定门的门楼也被拆毁。
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善道路交通,永定门被彻底拆除。
2000年,在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委员王世仁、两院院士吴良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孝燮、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芳等众多专家的呼吁下,开始重建永定门。
这一年的5月,北京市政府批准了重建永定门的方案。
随后,文物考古人员进行了多项考古勘探,在15米深的地下找到了原来永定门城楼的地基,新的城楼就在原地基上进行复建。
2004年3月,复建工程开工,10月整个修复工程就基本结束了。
2003年,人们曾经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
这块石匾长2米,高08米,字体为沉雄苍劲楷书永定门三个字,现在永定门上的石匾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