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9)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9)

2025-03-31 02:09:14

十五、大军回师的安定门安定门是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始建于明代,位于内城北城墙的东侧。

明洪武元年8月,明军攻下元大都后,把元大都北城墙的东侧门安贞门改名为安定门。

三年后,明政府改建北京城,废除了元大都的北城墙和安贞门、健德门,新筑的北城墙东侧门仍称安定门。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政府又拨款修建了安定门城楼及城墙。

正统元年,又开始修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

整个安定门的城楼形制与朝阳门相同,城楼台基宽40米,厚275米,顶宽35米,顶进深23米,高111米,内侧券门高10米、宽7米,外侧券门高55米、宽55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5米。

安定门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安定门城楼曾经失火,但当年即被修复,后来的历朝均有修缮。

安定门的瓮城为正方形,南端两直角接北城墙,北端二角抹圆,南北长62米,东西宽为68米。

瓮城东侧开有券门,券门上建造有闸楼,瓮城内箭楼下正中建有真武庙一座。

明清时期,每逢军事出征,回师都从安定门进城。

安定门的箭楼形制与朝阳门相同,面阔七间长325米,进深三间长185米;后出抱厦五间,宽27米,进深65米;箭楼进深25米,通高30米,有八十二孔箭窗。

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占安定门,不准中国居民出入,至1860年11月才把安定门交还清朝。

1915年,在修建环城铁路时把瓮城和闸楼拆除,又在箭楼内侧左、右以砖砌之字形蹬道,可以直接登上箭楼。

1969年,在修建地铁时拆除了安定门城和箭楼。

现在,安定门已经泛指地片名,包括北起安定门西大街、东大街,南至鼓楼东大街、交道口东大街,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旧鼓楼大街的这片区域。

十六、进出皇城最方便的西安门西安门是元代、明代和清代时北京皇城的西门。

元代时,它是元大都的西门,原名为红门,门内的道路两侧有太宁宫和兴圣宫等建筑。

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时,在元大都城墙的基础上稍向北、东、南拓展,修筑了皇城,这时候红门改为西安门,此门为三槛三门、重脊飞檐、朱墙黄瓦。

西安门内的道路两侧有司钥库、果园厂、藏经库、西花房、西酒房、惜薪司、大光明殿、赃罚别库等衙署,门外为西安门大街。

到了清代,还是基本沿明代的规制,仍称西安门。

民国时期,为了便利交通,开始分段拆除皇城城墙和西安门两侧的城墙。

1950年,因为发生大火,西安门焚毁殆尽。

1952年后,该区域分属于前门区与西单区。

后来这一城门名演化为地片名,泛指现在的西安门大街与西黄城根北街、西黄城根南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的地区。

十七、北京的后门地安门地安门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元朝时是皇城北门的后红门,明清时期成为皇城北门。

如前所述,明朝统治者在永乐十五(公元1417年)年曾经再次营建北京城,在原来元大都皇城的基础上重建新皇城,皇城的北门称北安门,俗称后门。

清顺治时期改名为地安门,与皇城南中门的天安门南北对应,有天地平安、风调雨顺的寓意。

地安门为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和两次间为通道,中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达到38米,通高达到118米,进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