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10)

第四章 北京的城门(10)

2025-03-31 02:09:14

5米。

正中三门均为朱红大门,左右两侧的两间为值房。

地安门内有燕翅楼一座,共两层地安门,最初是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的公署。

此外还有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织染局、针工局、火药局、钟鼓司、供用库、兵器库、纸房、安乐堂……常言道:水火无情。

历史上,皇城的四门都曾遭受过火魔的袭扰。

据《大清高宗皇帝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十四日,谕地安门外被火房屋,相距地安门甚近,该步营兵丁尚能保护地安门外,甚属勇往。

著施恩所有保护地安门人等,每人给银二两,以示鼓励。

这项记录表明: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地安门的保护工作,其曾险些被大火焚毁,幸亏及时救护才没有殃及。

据文献记载:由于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凡是皇帝北上出征或巡视多数都要走地安门,而且在皇上祭祀地坛诸神时也要走地安门。

因此,在地安门外曾设有十八座红铺,共有180名官兵驻守,可见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此地的警卫工作。

既然地安门是皇上经常走的地方,普通百姓就不能随便出入。

但是清朝推崇古制的前朝后市,因此地安门的商贸活动较为活跃,市场非常繁荣。

早些年,地安门外还竖有一通石碑,上面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证明当时以地安门为分界线,里面属于皇室贵族的居所,外面是官员百姓的活动场所。

也表明如果有谁敢跃马扬鞭通过地安门,就将被视为欺君。

民国时期,为了便利交通,分别在1913年和1923年把地安门东西两侧的城墙拆除。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末代皇帝被驱逐出皇宫时,有少数太监曾在此居住。

建国后,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地安门被拆除。

现在,地安门已经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内大街和地安门外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附近的区域。

其东到东城区,西至什刹海旅游风景区,北端至鼓楼,南端到景山。

十八、出行方便的和平门明清时期,和平门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是民国初期在宣武门至正阳门之间的城墙上开凿出来的。

当时,此地由南往北有新旧帘子、半壁街、中街、松树胡同,城外是护城河,护城河南就是厂甸。

由于没有门,人们进出城门都需要绕行正阳门或者宣武门,非常不方便。

特别是内城百姓和商贩们前往琉璃厂等地就更需要绕道而行,每天出行都要走很多冤枉路。

因此人们都希望此处能开个城门,但是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据记载:1913年,有人曾提出在宣武门与正阳门之间开个门洞,以便于出行。

当时的总统袁世凯也同意了这项提议。

但是,前门一代的商人极力反对,认为如果开辟新门,势必影响自己的生意。

而且,他们还找来风水先生妄称在此开城门就会外泄王气,对袁世凯的统治不利。

袁世凯非常迷信,且当时正筹划着当皇帝,便将此事搁置了下来。

1924年,冯玉祥率兵进驻北京,考虑到当时北京政府办公地中南海往南出城的距离近一些,于是就在新华门南面对着宣武门至正阳门一段城墙上开凿城门。

当时的卫戍区司令鹿钟麟及所属陆军工兵营从筹备、堪测、设计、施工一共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在城墙上开凿出了两个门洞,每个门洞高13米、宽10米,门上没有建造门楼,而是把该处的墙体增高增厚了一些。

这两个门洞于1926年正式启用,取名和平门,寓京城和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