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国民党把自己的政府设在了南京,把北京改称为北平,中南海被开辟为公园,当时社会名人张海若写的魏碑体中南海公园横匾就悬在新华门楼底层门内。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又改称北京,中央人民政府设在中南海,仍用新华门做政府的正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军委会都在这里办公。
新华门的门口是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二层明楼,楼的上层四周隔扇、朱栏护廊。
石青底金字楷书的新华门横匾悬挂在楼前檐下,金红交辉的大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高悬在二楼的檐际。
门前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门外的正中场地矗立着飘扬五星红旗的大旗杆,门外两旁八字墙上镶着两条红地金边白字的大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整个新华门看上去显得庄严绚丽。
二十一、举行重大仪式的天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称作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派人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后来整个皇城营造完工。
皇城的正门沿用了唐朝皇城正门的旧称——承天门。
当时,承天门为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间木牌坊,牌楼正中悬挂有承天之门的匾额。
到了公元1451年,门楼被大火烧毁,公元1465年再次重建承天门门楼。
明朝末年,承天门又被李自成放火烧毁,直到清代顺治年间才重修完工。
天安门1651年10月31日,清世祖顺治把承天门改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上覆黄琉璃瓦,成排的斗拱和大小梁枋以及天花藻井都绘有金龙彩画和吉祥图案,正脊和垂脊末端有鸱吻和仙人走兽,楼内60根巨柱排列成行,南面有36扇菱花格扇门。
在当时,天安门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通高为九丈九尺,加上正脊的鸱吻,现在测量的结果是337米。
城台用大城砖筑建在五尺高的石筑须弥座上,整个城台高三丈九尺;城台上建有木结构双檐城楼,宽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的意思;城台下有五个券门,中间最高大的是正门,只有皇帝才可以从中进出。
天安门是明清两朝历代帝王金凤颁诏(明清时期,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的颁诏仪式)的重地,遇到国家庆典、新帝即位、皇帝结婚、册立皇后等重大时刻,都要在这里举行颁诏仪式。
据记载:当时是在城楼大殿前正中设立宣诏台,礼部尚书在太和殿接到皇帝诏书后,把诏书放在云盘内,捧出太和门,置放在龙亭内出午门,然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把诏书放在宣诏台上,由宣诏官宣读诏书。
宣诏完之后,把诏书衔放在木雕金凤的嘴里,用黄绒绳系好,礼部官员托着朵云盘在天安门下跪接,接着用龙亭把诏书抬到礼部,用黄纸誊写,分送各地。
每次科举考试殿试后的第三天,新考中的进士们也需要在天安门外的金水桥南等候传唤,然后进太和殿朝拜皇帝,这个仪式叫金殿传胪。
当太和殿传胪唱名后,礼部官员就捧着皇帝钦定的黄榜,带着新科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午门,把黄榜放在龙亭内,然后出天安门,将黄榜张贴于龙门。
天安门前的金水河又称御河或外金水河,河上有七座石桥,正对天安门中门的是御路桥,它上面雕龙修饰,是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桥,两旁的是王公桥,为宗室王公行走。
外侧的两桥是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通行。
天安门南北门外,分别耸立有一对雕刻精美、挺拔秀丽的云龙华表。
华表顶端承露盘中的神兽,双目炯炯有神,脸朝南,双目向远方眺望,取望君归之意,希望帝王不要沉迷于山水和野趣,要早日回宫料理国家大事。
天安门上的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后来又将匾额上的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个汉字。
1970年2月重修天安门后,天安门增高为347米。
1984年,天安门又进行了一次大修。
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