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五章 北京的牌楼(1)

第五章 北京的牌楼(1)

2025-03-31 02:09:14

来到北京,能够真正体现北京风格的东西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城门、四合院、胡同外,其实还有分布在街头巷尾的众多牌楼。

牌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在组合建筑群落中能够起到点缀的作用。

以前,北京的牌坊成百上千,很多街道上都有大大小小、繁杂不一的牌楼。

在北京的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牌楼有很多,但最著名的主要有西四、西单路口牌楼、景德街牌楼、大高悬殿前的牌楼、天王殿牌楼。

西四牌楼始建于元代,为木质牌楼,元代时称大市街。

后来这四座牌楼又被改名为金成坊、鸣玉坊、积庆坊、安福坊,这一地区因此称为西四牌楼。

西单牌楼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三间四柱冲天式木牌楼。

由于这里只有一座牌楼,所以被人们称为西单牌楼。

1916年袁世凯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把牌楼上的匾额由瞻云改为庆云。

1954年修建道路时,西单牌楼被拆除。

景德街牌楼始建于元代,最初立于今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前,南北相对各有一座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木质牌楼。

它造型优美、雕刻精细,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牌楼损坏严重。

1954年扩展道路时牌楼被拆除。

大高玄殿牌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立于景山西路大高玄殿前,也是木质牌楼,在大高玄殿左右还有两座过街牌坊。

1917年,中间的牌坊因倾斜被拆除。

1954年拓展马路时,东西两座牌楼被拆除后移至中共中央党校内。

天王殿牌楼现在位于北海公园,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间曾经进行过一次大的重修,1949年后也曾进行过修缮,是北京现存牌楼中著名的琉璃牌楼。

现在完好地保存于北海。

永安桥牌楼立于北海公园永安桥南北两侧,始建于元初,为三间四柱三楼木牌坊。

白云观牌楼位于白云观前,始建于元代,是白云观系列建筑的前奏,为三间四柱七楼木质牌楼。

现在北京城内幸存下来的牌楼,主要集中在坛庙、寺院门前。

一、牌楼作用和种类牌楼也称阜坊或牌坊,是为了高悬牌匾所建的具有纪念性或装饰性的建筑物,通常立于路口、庙宇、陵墓前。

作为一种装饰性建筑,它主要是为了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或者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如果按建筑材料划分,牌楼可分石牌楼、木牌楼、琉璃牌楼、水泥牌楼、彩牌楼五种。

石牌楼主要是建在街道、陵墓、园林前,在结构上繁简不一。

简单的牌楼只有一间二柱,没有明楼(石坊的明楼很复杂,浮雕镂刻都很有特色);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老北京木牌楼有的牌楼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

木牌楼在所有牌楼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其基础以下用的是柏木桩,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用铁箍束紧。

如果不出头牌楼,则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行椀,与檐楼斗拱相连,柱子上不另加坐斗,拱翘等都插入榫内。

街巷的木牌楼顶部出檐都很短,一般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都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以防止风雨侵蚀木柱。

牌楼楼顶一般都用瓦,但是因其作用和地点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内廷的牌楼顶用各色琉璃瓦,街巷的牌楼多使用黑色布瓦。

琉璃牌楼大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这种琉璃牌楼,它的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六到八尺的砖壁,壁内安装喇叭柱,以万年枋为骨架。

然后在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

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揩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和其他的牌楼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种牌楼是用黄、绿二色琉璃砖嵌砌壁面,看上去显得威严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