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沦为战败国。
中国北洋政府因为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此时也成了战胜国。
很快,北京人就拆毁了克林德纪念碑。
1919年,法国外交代表会同中国政府,让德国人把克林德纪念碑散件运到中央公园,重新组装竖立,并把原来的文字全部除去,刻公理战胜四字作为一战胜利的纪念。
这座牌坊从此也被称作公理战胜牌坊,但是当初人们在毁牌坊时遗失了一些构件,所以重建后的牌坊和以前相比规模小了不少。
1953年10月2日,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决定把公理战胜牌坊改为保卫和平牌坊,并由郭沫若题写了保卫和平四个大字。
由此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上覆深蓝色琉璃瓦庑殿顶,坊心石上刻有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的中山公园石坊。
五、碧云寺道场牌楼在位于香山的碧云寺中山纪念堂后面,沿台阶而上,迎面是一座洁白的四柱三间三楼的石牌楼。
整个牌楼为一字形,长131米,高近9米,顶部为庑殿式,明柱及边柱上镌刻着祥云到顶的图案,柱子的上端有两对栩栩如生的狮子。
牌楼的正楼和次楼为五踩斗棋,正间与次间的下横枋都刻有腾于云雾中的二龙戏珠图案。
牌楼的额匾上刻有楷体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几个字。
龙门枋上有仙鹤图案,正中刻有乾坤符号。
牌坊高大的石鼓戗石刻满了象征吉祥的花草,两侧还有与其相连石屏壁。
石屏壁上不但有浮雕人物像,还有楷书题名,左侧屏壁为相汝为节,李蜜为孝,诸葛为忠,陶渊明碧云寺道场牌楼石鼓为廉。
这些人物旁有书童侍候,他们脚下踩着山石,头上飘着祥云,画框上还有精诚贯日题款。
右侧屏蔽为狄仁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
人物的周围刻有山石、树木、祥云等图案,画框上有节义凌霄题款。
画框中的人物都是被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忠、孝、廉、节之人,把他们刻画出来具有教育其他人的榜样作用。
屏壁后还刻有一对雌雄披发狮子,并题有南极流辉和东华注算,与屏壁相连的八字石壁前雕刻着精细的麒麟,后面刻有八仙过海图景。
碧云寺石牌楼为清代所建,它是塔院的组成部分,并经过多次修葺。
1925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于4月2日移往碧云寺。
1937年,民国政府曾对石牌坊和其他一些建筑进行了大量修缮工作。
六、西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为三间四柱三楼式牌楼,四冲天柱两侧都设有戗柱。
它以前位于北京市长安大街的西段,皇城西部府右街以南,与东长安街牌楼相对称。
它和东长安街牌楼几乎完成相同,仅冲天柱出头比东长安街牌楼稍短一些,牌坊正中的匾额是西长安街四个大字。
1954年,为方便交通,北京市政府决定把西长安街牌楼拆毁,后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把原来牌楼的部件迁到陶然亭公园内,重新搭建西长安街牌楼。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听说西长安街牌楼是按周总理指示保存来的,便以破四旧的名义让人把西长安街牌楼全部毁掉了。
七、北京东交民巷牌楼明、清两代,东交民巷分布有大量官署衙门,其中有宗人府、吏部、兵部、户部、礼部东交民巷牌楼、太医院等。
在清乾隆和嘉庆年间,这里还设立过迎宾馆,供外国使节在此居住。
鸦片战争后,英、俄、法、德等十多个国家在这里陆续设立了使馆,使这里成为北京早期的使馆区。
1901年以后,外国人强占东交民巷,当时清政府为了阻止外国势力向正阳门内扩展,经过多次和外国使馆进行交涉,最终达成协议,双方以巷口为界。
清政府还为此专门在这里建了一座三间四柱夹三楼的冲天柱式牌楼,以敷文命名。
因敷文牌楼位于巷子口,这里的道路又比较狭窄,所以牌楼的尺度也比其他大街上的牌楼小。
后来为了达到对称美的效果,在西边的西交民巷东口又建了一座名为衍武的三间四柱夹三楼的冲天柱式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