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是太行山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两山相交后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弧,而它所围绕的平原就是北京平原。
太行山从山西到河北,其间共有八条通道,居庸关是它最北端的第八条道路,也是北京西北的门户和屏障。
据历史记载:当年元军曾经绕过居庸关,直取金国中都;元末时,明兵也是攻破居庸关后才攻取元大都的。
从这些历史事迹来看,这一带对北京城的防护具有重要作用。
到了明朝,统治者为了有效地阻止蒙古兵骚扰,同时为了加强对京城的安全保障,开始修筑用于防御的长城。
特别是北京周边的长城,都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因此整个北京段的长城修建得格外坚固、雄伟。
现在,北京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消失,但却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如居庸关长城、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都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一、长城的历史(一)修筑的历史长城的修筑始于战国,当时的很多国家都曾修筑过长城。
据史料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目的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和敌国的进攻。
后来,齐国、燕国、魏国、赵国、秦国等也纷纷开始修筑长城。
修筑时,各国均利用原来的河堤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现在看来,战国时期的长城规模都比较小。
楚国长城位于现在的河南泌阳北到叶县、湖北竹山县境内,处于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
齐国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西起山东平阴县,至胶州市南的入海口,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燕国长城是为了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是北狄的一支)等国的侵扰和防备齐国进攻而修筑的,有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部分。
北长城是沿燕山山脉修筑的,起于河北张家口,止于辽河。
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起于河北易县,止于文安县。
魏国长城有两道:一道是抵御西北秦八达岭长城国和犬戎的河西长城,一道是南长城。
河西长城是利用魏国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修筑而成的,南起陕西华县华山北麓,北到内蒙古固阳。
南长城主要是用来保护国都大梁的,东起河南原阳县,西到新密市。
赵国长城则主要是为了防御魏国而建的。
因为它修建在漳、滏两条河的边上,所以也称漳滏长城。
秦国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的南下骚扰,起于甘肃岷县,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逐渐统一六国后开始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
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他又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原来的秦、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
新的秦长城西起甘肃岷县,向东经陕西绥德,与赵国长城连在一起,然后到山西、河北北部,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
汉代也曾经修筑过长城。
汉武帝时期,匈奴经常出兵进犯汉朝边境。
为了抵御匈奴,西汉修缮了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城。
河西长城东起甘肃永登,西到新疆罗布泊。
当时的河西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为防御匈奴侵扰,保卫国都洛阳,又在河西长城以南修筑了四条长城:一条位于陕西高陵县至山西安邑县之间;一条于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之间;一条位于河北定州市至临漳县之间;一条位于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
由此可知:汉朝所修筑的长城除了在军事上防御匈奴之外,西部的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丝绸之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