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六章 北京的屏障(2)

第六章 北京的屏障(2)

2025-03-31 02:09:14

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也纷纷修筑了长城,其中以北齐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

当时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北周,开始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其南在山西离石县的黄栌岭,北至山西朔州。

三年后,皇帝再次征发180万人修筑自北京居庸关至山西大同间的长城。

次年,北齐向东新筑长城至山海关海边,第三年又在山西偏关以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下关的这段长城内修筑内长城。

后来,北齐还修筑了山西、河北交界沿太行山走向的长城,并且把自下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与外长城相接。

据记载:在短短几十年,北齐就修筑长城达1500多公里,并在险要地方设置了多处州镇。

隋代时,为了防御突厥人的骚扰,朝廷也曾多次修筑长城,但主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修筑的长城并不多。

到了宋代,宋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国和金国与其对峙,它所辖长城的许多地方也被辽、金两国占领。

当时辽国曾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的新长城。

金国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

明昌旧城起于呼伦县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向西,止于暖水河。

明昌新城西起今黄河河套,东到松花江。

到了元代,元朝统治者曾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险要加以修缮,并设重兵把守。

明灭元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南下侵扰,用了200多年的时间不间断地修筑长城。

明长城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的旧长城修筑的,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山西偏关附近相合,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出,经河北进入山西偏关。

外长城自居庸关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至偏关。

这段长城的关隘和险口很多,因为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靠近北京,所以称为内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则被称为外三关。

内外三关是保卫北京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把守。

明朝经过多年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都是明朝修建的。

(二)长城的构造作为防御工程,长城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构成。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兵据点,位置多在出入长城的要道上。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构造而成。

有的还建造有罗城(依附于关城外不大的城圈,有时也指围筑于城墙外的大城,或称外城)和护城河。

关隘城墙特别坚固,内外墙用巨砖或条石包砌,内填黄土和碎石,高度多在10米左右,在城墙的外檐上建有远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建有1米高的女墙保证人马不会从墙顶跌落。

关隘的城门大多为木门,城门上方基本建造有城门楼,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建筑物。

长城的城墙一般高约7米左右,在陡峭的山上城墙就比较低,墙身断面上小下大致成梯形,墙结构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

城墙上都修建有垛口,在城顶外侧修有高约两米的齿形垛口,垛口的上部有远望口,垛口下部有用来射击的小洞。

在城墙上每隔300米左右就建造有一座城台,它根据用途和构筑的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

墙台的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守兵巡逻放哨的地方。

敌台一般有两层或三层,守城士兵可住在里面,它的四周有供观察和射击用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