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上还建有烽火台,它是利用烽火和烟雾来传递军情的建筑。
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易于望到的山顶上,多是用土石砌成的独立高台,台上放着燃放烟火的东西,台子下面有士兵居住的地方。
如果遇到敌情,白天就燃起浓烟,夜间就燃起大火,以此来传递信息。
长城从战国时期开始修建,一直到明朝后才结束修建工作,现在它虽然已失去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它巍然屹立在北方广阔的大地上,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并反映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
二、居庸关长城居庸关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古代北京的西北屏障,位于北京西北部。
居庸主要取徙居庸之徒之意,因为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曾把强征来的民夫都徙居在这里。
三国时期它被人们称为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朝时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部关三个名称,到了辽代又开始叫居庸关,以后宋、金、元、明、清各代均称居庸关。
居庸关长城居庸关两边高山屹立,山中有长达18公里的关沟(也就是山沟)。
在关沟的南口,东西两山相距不到200米,从此向北,两山的距离才逐渐变大。
到居庸关南券城一公里处,两山的距离又突然变短,不足百米,向北两山的距离又变宽,在这里能看到居庸关关城的全貌。
关城内南券城至北券城的古道为弧形,从北券城外回看关城,可以发现关城楼和东山北段长城的封闭效果非常好。
居庸关的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如果想要通过关沟,就必须走居庸关。
而居庸关关内的设施隐蔽性也非常好,它四面环山,进攻者很难从远处看清关内建筑。
关城东西两山建有长城敌楼,在西山的南侧和北侧山上建有烽燧(放烟举火的地方),东山北侧和东侧建有烽火台,金柜山山顶的敌楼是整个关城的制高点,从这里向北可望见上关和水关长城,向南可望到关沟南口和昌平城,这样的地形不但使信息联系十分方便,而且还可以快速地掌握周边敌人的动态。
居庸关关内从南水门至一号敌楼下是长600多米、宽100多米的弧形河道,河道东为翠屏山,西为高20多米的土坎,关内的建筑大多建在土坎上。
由于地势险要,居庸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的居庸关关城和边墙都是明初所建。
每年的春夏季节,居庸关两边山峦上花木郁茂葱茏,犹如翠波碧浪,有居庸叠翠之称,是燕京八景之一。
三、八达岭长城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元代时被称为北口,与昌平境内的南口相对,从南口到北口之间是一条名叫关沟长峡谷,居庸关就处于峡谷之中。
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山夹峙、居高临下,可以俯视居庸关,所以说它地势非常险要。
八达岭山口地形特殊,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一向有重兵把守。
早在战国时期,八达岭一带就建有长城。
1500年前的北魏也在八达岭一带修筑了长城,那时的长城东起八达岭,西至黄河八达岭长城岸。
到了北齐,长城则西起大同,经八达岭东去,到渤海海边。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墙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所以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人率军在北方修筑长城,防止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南侵。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都城的安全,开始进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筑长城工作,经过200多年的修筑,终于建成东起辽宁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