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六章 北京的屏障(4)

第六章 北京的屏障(4)

2025-03-31 02:09:14

绿江边、西到甘肃省嘉峪关以西的万里长城。

在这一时期,八达岭长城也得以重修。

清代以来,八达岭长城日渐荒废,其关城西边北门锁钥城台残毁过半;东边居庸外镇城墩快要坠倒,整个长城城墙的墙身、宇墙、垛口、墙台、敌楼都已破烂。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作出修复的决定,有关部门曾进行了多次修缮。

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政府先后修复了19座敌楼,以及全长3741米的城墙。

目前,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得最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

这段长城用巨型花岗岩条石和大型城砖砌成,墙身宽厚坚固,城墙上能容纳五六匹马并行,可以供十人并进。

墙顶外侧筑有高近两米的垛口,垛口上有瞭望孔,下有射口。

内侧筑有防护作用的女墙,城墙每300米到500米就筑有城台,楼台为楼层建筑,上有瞭望口和射口,下层有券洞,供守城军士住宿,储存器具和粮食,长城的交通要道上还筑有碉堡和烽火台。

八达岭的海拔为1000米,绵延其山上的长城就如同一条巨龙腾飞于崇山峻岭之上,给人以雄浑壮丽的感觉。

四、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全长20多公里,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

当时明穆宗令大将戚继光、谭伦带兵前往冀东,加强京师北部门户的防御力量。

这两个人所率的士兵都是南方人,为了寄托思乡之情,他们就以江苏镇江的金山来给这里的山岭命名,且这段长城因修建在金山岭上,所以也被称为金山岭长城。

它位于河北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的交界处,在长城古北口的东南方,东连司马台,西接古北口。

因为金山岭长城地处北京北部的外围,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修筑时主要以坚硬的条石为基础,然后以大青砖砌成。

这里的城墙高度在5—8米之间,墙基宽6米,顶宽5米,顶部外侧用砖砌成垛口,每个垛口上下都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内侧建有女墙。

在地势高的地方,城墙的墙面只有外墙,墙的外侧没有垛口,内侧也没有女墙,外墙上的射击口有上中下三排,可供士兵以立、跪、卧三种姿势射击。

金山岭段长城一共有一百五十八座形式各异的敌楼,主要有方形、扁形、圆形、拐角形和平顶、穹窿顶、船篷顶、四角钻天顶、八角钻天穹窿顶等。

彼此的间距在百米左右,有些地方的敌楼相距仅为五六十米。

有几座敌楼的两侧无门,与城墙相通,人只能从墙内侧砖券拱门进入,用梯子才能爬进楼内。

在金山岭的敌楼战台中,有一座敌楼门框是用汉白玉石料砌成的,石上还刻着精美的图案,据说曾是戚继光办公的地方。

在金山岭长城老虎山外侧有一块巨石,巨石的上方有一个名叫天泉的水潭,在天泉不远处有一座叫五眼楼的敌楼,这座敌楼楼高9米、长约14米、宽约8米,建筑样式很奇特:下半部分用条石砌成,上边为磨砖顶,内部结构为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正中心有一个八角穹窿顶,四边是四个砖柱,这种建造格式在长城的其他敌楼中是十分少见的。

金山岭长城在深沟峡谷或军事要地隐蔽之处设置了许多小关口,其中主要的关口有龙峪口、排春口、砖垛口、沙岭口等,这些关口为将士进出长城巡逻和内外交通提供了便利。

另外,戚继光在此驻兵时曾增修过这里的长城,他在城墙以北的制高点上建造了许多烽火台,而且还将长城外侧的山坡削铲,用石块砌筑出重城(外城),这样就使整个金山岭长城关城互连、楼台相望,形成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