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岭长城不但设防严密,而且建造艺术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站在金山岭长城的制高点——望京楼上极目远眺,可以望到西南方镶嵌在群山之间的一面明镜——密云水库,它方圆几十里的林海秀色也尽览无遗。
而这一带的长城则像一条巨龙蜿蜒于雾灵山和卧虎岭之间,让人感受到雄壮的气魄,所以金山岭长城也有第二八达岭的美誉。
五、慕田峪长城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的怀柔县,始建于明朝初期。
据史籍记载: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明将徐达攻破元大都后,为了防范元顺帝的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开始派兵在古北口诸隘口巡逻,并且修筑居庸关通往漠北的要塞。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李文忠前往北平、山西防边,并修筑了自永平、蓟州到密云以西的长城,后来徐达又修筑了自山海关到慕田峪的长城。
明太祖之后的历代皇帝都对明初长城做过较大规模的增修。
公元1569年,朝廷调戚继光任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都督兼蓟镇总兵,加强北方边防。
戚继光到此后加厚了长城的城墙,增建了空心敌台,慕田峪长城和敌台就是当时在明初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它的城墙墙高5—7米,底宽约6米,顶部宽4米。
整个墙身用经过加工凿平的褐色或青色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条石高、宽均为05米,长06—3米不等。
墙身内填碎石、黄土,顶铺石灰,并用大青砖墁地造出马道。
内外两侧有砖砌女墙,外侧的女墙留有垛口和射孔。
内侧女墙和城墙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不同的地方还有龙头探出墙外,用来排出马道上的积水。
在马道的外侧还建有炮台,炮台为土石堆砌,长约15米,高和宽均为05米。
炮台不远处建有敌台,空心敌台为敌楼,实心的称为敌台。
由于慕田峪的地势比较开阔,所以这一段长城敌楼林立,敌楼间的最近距离不足50米。
其高宽均在12米左右,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士兵食宿和储存兵器、粮食。
敌楼内外两侧都有砖券通道,墙上开有3到5个窗孔,以供瞭望和战斗之用。
敌楼的上层四面砌有女墙,并且建造有垛口和射孔。
敌台只有一层,主要是供瞭望所用的。
慕田峪东南有三道长城汇合于一个高山的山顶,山顶建有一座名为大角楼的敌楼,城墙沿山峦经过海拔近千米的牛犄角边悬崖,十分险峻。
整个慕田峪长城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独具特色、连绵起伏,如巨龙飞腾,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也是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
六、司马台长城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古北口镇,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司马台长城后来由蓟镇总兵戚继光重新加固而成。
司马台长城以惊、险、奇著称,集万里长城所有特点于一身,有长城之最的美称。
司马台长城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其中以古北口到司马台一段最为险要。
司马台长城最险处是天梯,高达百米以上,倾斜度为85度,台阶窄小,仅能容脚,两侧是悬崖峭壁,但是这里却是通往仙女楼和望京楼的唯一要道。
之所以说司马台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是因为它沿险要的山脊修筑在群山中,蜿蜒曲折、忽高忽低。
这段长城共有135座敌楼,全部依山就势修建,敌楼分单层楼和双层楼、双眼楼直至六眼楼,形状有田字形、日字形、川字形,顶部结构有单顶式、穹隆式、复斗式、八角藻井式等多种样式。
从天梯登上司马台长城制高点望京楼,视野广阔,景色壮观,隐约可以看到整个京城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