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1)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1)

2025-03-31 02:09:14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建国之前,历朝历代都会在城内兴建寺庙。

由于城内人口兴旺,寺庙的香火也极为繁盛。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需求的增加,祭祀活动逐渐融入了集市性质的交易活动,这就是庙会的雏形。

庙会俗称庙市,是佛、道宗教活动与集市相融合的一种活动形式。

据资料记载:北京庙会起源于辽代(公元907—1125年)的护国寺庙会,由于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当时称为上已春游。

到了元、明、清时期,北京已经有了众多一定规模的庙会。

比如:农历正月初一的大钟寺庙会和东岳庙庙会;初二的财神庙庙会;初三的蟠桃宫庙会;十七、十八的白云观庙会。

此外,每月逢一、二、九、十的隆福寺庙会;逢三的土地庙庙会;逢四、五的白塔寺庙会;逢七、八的护国寺庙会……在清末夏仁虎所著的《旧京琐记》中曾经有这样记述:……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北京的庙会为什么能够快速繁荣呢?因为它的存在既满足了宗教活动的需求,又满足了百姓生活购物的需求。

庙会上不仅有烛、香等祭祀类商品,还有春联、窗花等年货,最常见的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如风车、空竹、木刀、木枪、木坨螺、小锣、小鼓、小马鞭、布老虎、竹蜻蜒、泥嫁妆等。

庙会期间还会有各种风味独特的小吃和民间舞蹈、杂耍、武术等,让参加庙会的京城百姓既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

如今,北京庙会的宗教色彩已逐渐淡化,但由于庙会中的集市交易内容不减,并加入了具有现代化色彩的游艺活动,已成为北京市民所钟爱的一种活动形式,给百姓们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一、庙会的起源提起庙会,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庙,认为其是在庙附近的聚会。

确实如此,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是民间经济交流和文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庙会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一般都是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并设在寺庙内或附近,故称为庙会。

在中国,庙会是市集的一种特殊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

清代笔记《妙香室丛话》中就写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

关于庙会的渊源,可上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礼记》中有如下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观摩了为酬谢农神而举办的祭祀活动,回来后的评价是一国之人皆若狂。

此后,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同一时期逐渐形成。

唐朝年间,佛教大寺开始广建寺庙,道教也不断修建道观。

为了争取信徒,佛道两教纷纷以各种名目举行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斋戒、水陆道场等等。

同时,还在宗教仪式上增加了媚众内容,如舞蹈、戏剧、布施等等。

而且,两教为了生存,祭祀活动的现场也不再那么严格,人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进行买卖交易……可见,古时的祭祀活动隆重而又热闹,这对后世庙会中的祭神、娱神甚至娱人的活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北京最早的庙会在辽代就已出现,只不过没有后期的繁华。

明末刘侗、于正弈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写道: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

市之日,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

明代的《燕都游览志》也记载: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

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

这说明明朝的城隍庙庙会已初具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