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2)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2)

2025-03-31 02:09:14

到了清末,城隍庙被大火付之一炬。

不过,在此之前,社会上已经形成了集市性质的庙会,如清代的厂甸和天桥。

虽然这些地方没有庙,只是为了满足市民购货需要的市场,但也称作庙会。

总之,中国的庙会是古代严肃的祭祀活动和民间信仰的产物。

由于佛教和道教在汉、唐、宋时期加入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庙会还具备了商贸功能,尤其是经过明清两代的完善和发展以后,其商贸功能更为突出,从而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蟠桃宫庙会蟠桃宫的正名叫护国太平蟠桃宫,位于崇文门东大街东口,始建于明代,清朝的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曾重新整修。

蟠桃宫门顶上的石匾额上写着护国太平蟠桃宫7个大字,门的左、右墙壁上还镶嵌着蟠桃盛会4个绿边的琉璃大字。

其共有三层大殿,正殿祭祀西王母,后殿祭祀斗母,殿后的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当年,蟠桃宫王母殿里曾经供有众多泥塑,规模宏伟、人物众多、塑工精细。

东、西德配殿里分别供奉赵公财神、三官等塑像,造型不同、各有特蟠桃宫庙会旧况色。

清朝重修蟠桃宫时,在蟠桃宫的东边建了一座观音庵,命名为白云深处。

关于当年的场景,可用下面的话来形容:河中春波泻绿、两岸桃柳争艳、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杨飏春风、凡三里余。

自明朝开始直到民国,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开庙三天,名曰蟠桃盛会,北京人也管它叫娘娘宫庙会。

由于蟠桃宫庙会恰巧在阳春三月,桃花、杏花、迎春花都开了,草皮、榆钱、柳枝也绿了,加上又是联系春节的一个重要庙会,所以每逢庙会之际,从崇文门至蟠桃宫前的街道两旁都摆满了货摊和茶棚。

其中卖豌豆黄儿的特别多,其他风味小吃也应有尽有,日用杂货就更多了。

此外,还有打把式的、卖艺的、变戏法的、摔跤的,就连民间花会也来这里设场表演。

为了点缀庙会风光,每年开庙之前,护城河都要开闸放水。

到那时,崇文门到东便门的水路就可以行船了,船上的游客常常聚集一些票友演出单弦牌子曲、岔曲、时调小曲等。

所以,蟠桃宫庙会时,人们就像是要踩住春节的尾巴似地纷纷前往,举目望去,人山人海。

其中的少部分人是进庙烧香许愿或还愿的,更多则是专门借此好时机逛庙游玩、购物散心的……清嘉庆年间的硕亭在《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中曾经这样形容蟠桃宫庙会的热闹场面: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

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匠地飏。

清末的震钧在《天咫偶闻》中也写道:太平宫,在东便门内,庙极小,岁上巳三日,庙市最盛。

盖合修楔、踏青为事也,地近河块了无市聒,百戏竞陈,大隄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

1989年,因东便门要修筑立交桥,而蟠桃宫又正好位于主桥道上,所以被列入拆除行列。

此后,蟠桃宫庙会就再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块3米多高的护国太平宫碑还立在东便门立交桥西南路边绿地中,这块碑也就成了当年繁华的唯一见证。

三、药王庙庙会药王是被人们神化了的古代名医或传说中的名医,如扁鹊(战国)、张仲景(汉代)、华佗(汉代)、孙思邈等名医和雷公(原始社会)、传说中的神农氏等,他们都被后人尊称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