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北药王庙坍塌,只有古碑依然伫立在那里,证明此处曾经是热闹繁华的庙会所在地。
(四)南药王庙会南药王庙是北京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坐落在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大街路北,占地约20亩。
相传为明朝末年的武靖侯李诚铭出资建造,康熙年间曾经重新修缮。
庙主要分东、西两部分建筑。
西部为寺庙,院内有碑,山门两侧各有一尊大铁狮子,山门上写着敕封药王庙五个大字。
山门内有一对高高耸立的旗杆,每年的腊月至正月底,旗杆上都要高挂大红灯笼,旗杆后是报时的钟和鼓楼。
南药王庙共有三层大殿,建筑考究,都采用砖石结构,雕梁画柱,既雄伟又庄重。
第一层为正殿,面阔三间,东西各有三间配殿。
正殿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和药圣孙思邈、药王韦兹藏的塑像。
此外,还有十大名医的站像。
东配殿供奉着马王爷和龙王爷,西配殿供奉着月下老人。
第二层的正殿为玉皇殿,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东面站着四大天王,西面陈列着兵器。
东配殿供奉斗母娘娘,西配殿供奉九位圣母。
第三层为三清殿,正殿面阔五间,正中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两侧供着十余位天神。
正殿两侧设有配殿,院内立着三十余座石碑,碑文是众多知名人士的题词和题记(如今已经没有了)。
三清殿的西面建有一座二层小楼,楼下为关公殿,楼上是唐明皇殿。
此外还有吕祖殿(供奉吕洞宾)、文昌殿、真武殿。
在真武殿的后面是一座戏楼,当时城南的士商、梨园、行会等祭祖时都在此处举办堂会。
戏楼北边是药王的寝宫,两边有财神殿。
最后一层为一栋二层木楼,楼上供奉诸多神像,楼下存放祭祀时的用品。
在东侧还有七八个小院落,多为僚舍……关于三层大殿,在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庙祀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左次为孙思邈,曾医龙子,出千金云乎龙藏者;右次为韦慈藏,左将一丸,右蹲黑犬,人称药王也。
侧十名医,三皇时之岐伯、番公,秦之扁鹊,汉之淳于黄、张仲景,魏之华佗,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之李景和。
盖儒道服不一矣。
从南药王庙的建成之日起,每年的农历初一、十五和药王爷的生日(农历4月28日),此处都有庙会活动,庙内的戏台上还会演戏庆祝,前来进香者、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时甚至会挤不进庙门。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拜庙进香者多不得入庙,于神路街外设香池数处,焚香遥拜。
由此可见此庙的香火之胜。
药王庙的出现是古代人在知识贫乏、面对疾病渴望健康的情况下而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药王庙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知识程度、心理愿望和社会形态,应该说是它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
四、城隍庙庙会京都的城隍庙位于复兴门内成方街(以前称城隍庙街)路北,始建于1267年,当时名为佐圣灵应庙。
在明朝永乐年间重修后,改名为大威灵祠。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一场大火将其全部烧毁,此后再次重建。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多次重新修缮,并改名叫大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城隍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三道门,依次为庙门、顺德门、阐威门,此外还有钟鼓楼、大威灵祠、寝祠、治牲所、燎炉、井亭、碑亭等等。
庙内有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立的石碑:《西棚老会碑记》;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立的石碑:《东棚二圣会碑记》;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立的石碑:《重修京都城隍庙街挂灯会碑记》;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立的石碑:《重修都城隍庙碑记》和《中棚圣会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