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5)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5)

2025-03-31 02:09:14

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神。

据《礼记》中记载:城隍神原来叫水庸神,专门负责管理沟渠,因为城市都有护城河,所以水庸神也就成为城市的保护神了。

关于城隍神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齐书》中:祷于城隍,也就是人们祭祀城隍的意思。

到了唐代中期,全国各地都建有城隍庙,祭祀城隍就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朱元璋建国初,为了稳定民心、巩固统治,便利用百姓的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明察秋毫,能够鉴察出民间善恶,行善者能得福,作恶者必将受到惩罚,以此来震慑文武官员及百姓。

同时,他还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肆封赏城隍(当时的各城镇守),各府内都建有城隍庙,下属各县也建城隍庙。

明朝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称:北京的城隍最开始是文天祥,后来成为杨椒山(原名叫杨继盛,明代的正直大臣,因弹劾权奸严嵩而被逮入狱,并被害死)。

这可能因为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

明清两代,北京共有四座城隍庙,分别为都城隍庙、宛平城隍庙、大兴城隍庙、江南城隍庙。

都城隍庙就是本文介绍的城隍庙。

都城隍庙庙会的历史最悠久,在明代是规模最大、最热闹的庙会之一。

城隍庙庙会一般都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

开市之日,各地商贩云集此处,除了日常所用之物之外,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比如苏绣、蜀锦、绫罗绸缎、笔墨、宣纸等;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如商周之鼎、奏汉之镜、唐宋之书画、名窑的瓷器、珍贵的珠宝、玉器、象牙等等。

可以说,只要人们能想到的东西,庙会上都有。

关于这一点,明朝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城隍庙市,月朔、望,廿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

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缎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观者云,贸迁者三,渴乎庙者一。

这说明,当时的庙会已经有出售钟鼎、书画、玉器、文玩等众多商户。

此外,在明人笔记《谈经》中还提到了外国客商逛庙会的场景: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庙市则起自刑部街之东弼教坊下,绕北,延至都城隍庙,绵亘十里。

《燕都游览志》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

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

明代的灯市盛况空前,全城百姓都会参与其中,而城隍庙庙会的热闹程度竟然可与灯市相比,其规模之盛大可想而知。

在清代,每年五月初一至初十都要开庙十天。

初一,宛平县城隍出巡,到都城隍庙与城隍相见。

城隍出巡的气势非常大,铜锣开道,紧接着是肃静回避牌,八人肩舆抬着城隍爷,轿的前后有许多舍身还愿者,纷纷扮成判官、小鬼或罪犯。

各种表演队伍在后面相随,如高跷、秧歌、五虎棍等,人们边演边走,锣鼓喧天,称之为献神。

而沿途观看者更是挤满大街小巷。

宛平县城隍来到都城隍庙时,都城隍庙也要以旌旗执事等相迎。

这时,人们相聚在一起,各自使出拿手绝活把走会活动推向高潮。

城隍进庙后,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进香者更是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