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地百姓纷纷前来参加活动,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商贩们云集此地,因此城隍庙庙会极为热闹,被人们称为闹市口。
又因参加庙会的人过多,几乎人挨人,偷窃之人屡屡得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所以又有了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光绪初年,都城隍庙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光绪末年仅修复三间正殿,以便人们祭祀。
到了民国初年,因各种原因来庙里许愿、还愿的人还很多,但庙会已经彻底废止了。
现今仅存的五间寝祠,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大钟寺庙会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坐落在西直门外西北的曾家庄,现今北三环西路北侧。
清朝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奉旨修建。
觉生寺之所以也叫大钟寺,是因为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铜钟。
钟楼高167米,天圆地方(上圆下方),四面都有窗,构造极为精巧。
在钟楼的门梁上,悬挂着一块大匾,上面是清乾隆皇帝的题词:华严觉海。
钟楼的东西方各有一栋别致的二层小楼,这使得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相传,庙内的铜钟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产物,钟高近7米,净重455吨,钟身铸有22万字的《华严经》和《金刚经》等17种经咒,而且全部为楷书,名曰:华严钟。
最初,华严钟从汉经厂移放万寿寺,直到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才正式移至觉生寺的钟楼上。
关于华严钟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而且还各不相同。
其一,明朝年间,有一段时期京城上空乌云密布,太阳被黑云遮挡住了。
人们以为是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皇上也很吃惊,急忙降旨铸造大钟,并命令僧侣们每日六僧举杵齐撞春,希望响亮的钟声能降伏鬼域而天下太平。
其二,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在定鼎北京后,为了悼念战争中阵亡将士,命国师姚广孝为监官,铸造大钟,希望以一撞可抵数遍唪经来超度亡灵。
实际上,永乐帝朱棣是根据唯功大者钟大的祖宗成法下旨铸造大钟的。
他想通过这座大钟来昭示自己扫北、清君侧、定鼎北京的功德。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觉生寺成为皇家祈雨之所。
在此后的诸多年间,皇帝和王公大臣们都曾来此上香,而永乐大钟除了逢年过节外,只有在祈雨的时候才能撞响。
大钟寺的名气大,香火自然很盛,尤其是春节期间,到寺里烧香、还愿者都会排成长队,寺外面也有许多商贩吆喝着做买卖。
每年的旧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是大钟寺开寺的时间。
届时,不光北京城的百姓前来,附近省市的达官贵人和百姓也都会赶来参加这里的庙会,日用百货、吃喝穿戴、古玩字画应有尽有。
1921年,《警钟》杂志曾经对庙会作了报道:游人纷集,士女如云。
少年多驰聘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资有贵万金者。
据记载:前来大钟寺庙会的游人多数是为参观大钟而来的。
钟楼内有旋梯,围绕一周即可登到楼顶,此时可以看见大钟的每个部位。
钟内有两个如拳头般大小的气眼,正中悬挂小铜铃,游人可以用铜元击打,能发出清脆的响声。
如果打中,就表示能为自己带来祥瑞,人们称为打金钱眼。
据说:清朝年间来此的游人都在击中后返回,否则便一直击下去。
当然,打数百不中而犹打者也不在少数,以至钟下的八角浅井中积了将近一米厚的钱。
对此,清朝的硕亭曾经赋诗道:觉生寺里大钟悬,蛾眼青蚨意爽然。
世事看来当尽买,吉祥一卜也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