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7)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7)

2025-03-31 02:09:14

觉生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由南向北依次是影壁(现今已经毁坏)、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及东西藏经楼、配殿等。

山门上悬挂有雍正亲笔御书的青石匾额:敕建觉生寺,并且在四周还刻有九条腾云驾雾的飞龙,体现了皇家寺院的气势。

庙内长有一棵古柏,上面嫁接了一枝榆树,令人观后无不称奇。

六、厂甸庙会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被称为厂甸,此处在辽代时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村落,当时叫海王村,到了金代改名为海王庄。

明朝永乐年间,为了建造皇宫,便在这里设立琉璃窑,烧制五色琉璃瓦。

到了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53年,皇上下令修建外城时,此地已经较为繁华,而海王庄的名字也被琉璃厂厂甸、琉璃厂或厂甸所代替。

后来,为了皇室的安全,原来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部分灯市也搬到琉璃厂厂甸附近,使得厂甸更为热闹。

因北京从明朝开始就是国家的首都,所以各省都在北京设有会馆,每年都有众多考生前来参加考试,有些当年没考中的学子还会在此常住,等待来年的考试。

这些人在闲暇之余都很愿意到琉璃厂逛逛,这就促进了琉璃厂书肆、文物、纸店等商业活动的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厂甸东北的吕祖祠便出现了庙会。

清初,吕祖祠庙会的规模已经很大,并逐渐发展成为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是京城非常有名的庙会之一,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厂甸都有庙会,当时称开厂甸。

在庙会期间,京城的商贩,甚至外地的商贩都会聚在厂甸设摊,饮食、字画、古玩、日用百货、儿童玩具等无所不有。

此外,锣鼓喧天的杂技、百戏等表演也吸引了众多游人。

清朝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

在厂甸庙会上,最令人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品尝各种小吃,在整条长街上,各摊儿的师傅纷纷露出拿手绝活,边做边卖。

比如:豌豆粥、豆汁、江米面艾窝窝、卤煮、小肠、炸豆腐、驴打滚儿(豆面糕)、扒糕、八宝茶汤、藕粉、油茶、爆肚儿、棋子烧饼、墩饽饽、奶油镯子……逛厂甸必买的年货就是3尺多长糖葫芦儿,上面蘸满油亮油亮的糖稀和芝麻,顶端插着一个小旗子,扛着它回家,就说明此次逛厂甸庙会是非常高兴的。

清朝被推翻后,王公大臣、太监宫女及落魄的王孙、公子们纷纷将收藏的珍品拿到厂甸去卖,古玩商、军阀、官僚、政客,甚至外国人都纷纷到厂甸庙会上淘宝,使得厂甸庙会中的古玩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厂甸依然每年都开庙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庙会是在1963年。

当时,从和平门外的护城河桥头起,一直到虎坊桥十字路口,在这将近1500米的大街两旁设置了700多个摊位,前来赶庙会的游客达到了400多万人次。

后来,由于交通的原因,厂甸庙会于1964年停办。

1985年,厂甸又有很多店铺开张,并开始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宾客,从此又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土地庙庙会土地庙又叫都土地庙,坐落在宣武门外的下斜街(原名槐树街)南口内路西,建于元朝。

最初有三层大殿,自从有了庙会,后面的两层大殿就被别人占用了,只是在唯一的前殿内供着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