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初开始,旧历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日都开庙,庙会也跟着热闹起来。
虽然土地庙的规模不大,但此处庙会的规模却不小。
其中有卖布匹、日用百货、鞋里鞋面、花样子的;有卖卖簸箕、笸箩、锅、碗、瓢、盆和鸡毛掸子的;有卖农具、芦席、麻绳、弯针、芦苇、粗细竹竿的;有卖镐把、锹把、扁担、荆筐的;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鲜花摊和拉洋片、耍傀儡戏(木偶)、说评书、唱大鼓、变戏法的。
这些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以至《光绪顺天府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
当时的护国、隆福两寺的庙会极为繁华,并有东西二庙之称,能与此二庙并称胜,足见土地庙庙会的盛况很不一般。
土地庙四周居住着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
往西出广安门就是农村,百姓以种植蔬菜为主;往南出右安门数里就是著名的花乡——丰台十八村。
其能称为花乡,可见鲜花之多、之鲜艳。
土地庙庙会不同于其他庙会,到此处游览的游客多是市民、菜农和花农。
所出售的货物也以锅碗瓢盆、日用百货、木制家具、鲜花、农具、种子、苗木等为主,而珍珠、翡翠、古玩、字画等消遣物品比较少见。
因为土地庙与花乡相邻,所以土地庙庙会上的鲜花非常多,远非其他庙会所能比。
据《六街花事》记载:丰台的种花人于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日,都会用车拉上大量的鲜花到槐树街(土地庙)庙会,其中桃有白者,梨有红者,杏有千叶者……由此可知,庙会上不仅有大量鲜花,而且品种还很齐全,由此引来众多买花人。
元朝的张宪在《玉笥集》中曾这样描写北京的景物:小海春如画,斜街晓卖花。
斜街就是指土地庙一带。
据《同治都门杂咏》记载:柳斗荆筐庙外陈,布棚看过少奇珍。
缘何游人多高兴,眼底名花最可人。
在土地庙庙会上,鲜花自然是最多的,除此之外就属鸡毛掸子了。
据《燕京杂记》记载:月之逢三日,聚于南城土地庙,凡人家具用等物,靡不毕具,而最多者为鸡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长林茂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鸡毛掸子呢?原来,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用鸡毛掸子打扫家具上的尘土,不用的时候还可以当作摆设,因此几乎家家都有几个鸡毛掸子。
由于需求量大,所以庙会上的鸡毛掸子也就最多。
解放后,由于需要修建宣武医院,土地庙庙西的空地被占用了,下斜街和广安门大街又是交通要道,摆摊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因此庙会就被取消了。
八、白塔寺庙会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有一坐北京有名的白塔寺,此寺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公元1069年),当时名为大圣寿安寺,在元代时被雷电击毁。
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皇上降旨重新修建,并赐名妙应寺。
到了民国年间,妙应寺已经非常破落,再次重新修缮。
由于寺内有一座巨型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且通体皆白,人们又称其为白塔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民初,政局不稳,白塔寺的香火也不旺。
为了维持正常的开销,僧人开始对外出租部分寺产,而租赁者所从事的行业也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会聚在此,使得白塔寺逐渐成为京城的闹市。
旧历每月逢五、逢六,白塔寺都会开市,也就是每月都有6天庙会。
这在清末夏仁虎所撰写的《旧京琐记》中也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