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2月,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爆发,参与人数达到数十万。
在起义中,他们烧掉官府,并占据了不少城池。
后来,张角病死,黄巾军各部为东汉官军和地主武装分割后剿灭了。
此后,北京地区陷入刘虞、公孙瓒、袁绍的长期混战争夺中。
四、隋唐时期的幽州从刘虞、公孙瓒、袁绍的长期混战到三国争霸,再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北京地区一直扮演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
直到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北周的皇帝,开始建立大隋王朝。
隋朝建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首先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采用科学考试选拔官员,后又改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两级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杨坚将幽州改称为涿郡,并从榆林(陕西)至涿郡开出长达三千里、宽一百步的御道,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
据记载:隋代涿郡户口达84万多户,经过隋末的战争,到了唐初只剩下2万多户。
也就是在唐初,郡改为州,涿郡被重新称为幽州。
唐玄宗时期,这里曾一度改称范阳郡,后来又改为幽州。
当时,幽州的人口已经有了显著增加,达到67万户,人口37万。
到8世纪中叶,整个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人口已达40万人左右。
隋唐时期,幽州城一直都是北方的军事要地,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而且是北方农业居民和牧业居民物资交流的中心。
此时,幽州的中心城市依然是蓟城,当时的规模也比较大。
据史料记载:当时幽州城的规模是南北长9里,东西长7里,城上开有10门。
幽州城的东城墙就是现在北京宣武区烂缦胡同和法源寺之间的南北一线;西城墙在白云观西土城台与小红庙村南北一线,西城壕是由广安门外莲花池东流到莲花河,在甘石桥突然折而南流的这一段河道;南城墙是现在白纸坊东大街以南、姚家井以北的里人街一线;北城墙在现今的头发胡同、白云观西土城台之东西一线。
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隋炀帝在蓟城建立临朔宫作为自己巡游督战的行宫。
它修建在蓟城南与清泉河之间,整个宫殿宏伟壮丽,内部藏有很多珍宝,还有怀荒殿等附属建筑,并驻有很多兵马进行保卫。
后来,临朔宫的宫殿在隋末的农民起义中被毁,到了唐初只存有地基遗迹。
唐代时,幽州城内筑有子城,位于幽州城内的西南角,东边和北边的城墙在城内,南边和西边的城墙靠着幽州城。
在安史之乱以前,唐幽州都督和范阳节度使的府衙就在设立在子城内。
安史之乱爆发后,史思明在范阳(幽州)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幽州)城为燕京,以子城为皇城,还把子城东门称为日华门,把原来的署衙门楼改为听政楼,节度厅改称紫微殿。
位于幽州城东的同罗馆,因为前后有十几个院落,门厅宏壮,史思明就把它改为潜龙宫。
幽州城城南建有毗沙门神寺,寺院内有右手持戟矟、左手托腰上、脚踏二夜叉鬼、面目狰狞的随军护法神——毗沙门神。
该寺当时的规模很大,据说可藏匿数百匹战马。
幽州城的西北部还有宴设楼,原名为蓟丘楼,唐初著名诗人陈子昂曾在此写下《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和《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等名篇。
后来,因为幽州的文武官员常在蓟丘楼设宴赋诗,所以改为宴设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