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9)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9)

2025-03-31 02:09:14

庙会期间,赶庙会的人熙熙攘攘地聚集在寺庙的山门前,热闹非凡。

农民们为了占据好的摊位出售自家禽类、农副产品,更是早早就来到这里。

寺庙的头院东侧是卖各种山货、日杂用品和儿童玩具的地摊;西侧的摊位紧紧相连,北京的风味小吃在这里应有尽有:卖冰糖葫芦的、豆汁的、年糕的、切糕的、豆面糕的、卫青的、山里红的、油茶的、江米藕的等等,叫卖声不绝于耳。

第二层院东侧的摊位较高级,上面支着布棚,左右相连,能够遮荫。

此处专门出售衣服鞋帽、袜子手套、绒花绢花、梳头篦子、化妆品等等。

在玩具摊上,摆放着戏剧花脸、木刀木枪、小钹小鼓、木坨螺、布老虎、竹蜻蜒、小马鞭、泥嫁妆……在西侧的夹道上,摆放着等待出售的各色鲜花,娇艳欲滴、香气宜人。

此外还有卖花盆、花籽、鱼缸儿的。

路西的走廊里设有两个茶馆,不管有无庙会,此处都照常营业。

平时的主要顾客是那些拉房纤(做房屋中介的)的和跑合儿(也是做中介生意的)的,他们每天早上都会聚集在此处相互探听有关房产买卖、租赁的信息,直到中午才散去。

在每月的庙会期间,茶馆中总是座无虚席,大部分都是逛庙会的游人。

塔院的西侧有块空地,历来都是民间艺人说书唱戏的地方。

庙会期间,众多艺人都会在此演出,如京韵大鼓、相声、评书等。

还有一些艺人在此拉洋片,也就是利用太阳光演出的小电影,许多好奇的游客都会蹲着把眼睛贴在小孔上看半天,其间还会发出嘿嘿的笑声。

更有精明的生意人在地上摆上一个铜盆或马尾儿箩,在不远处画上一道线,让游人站在线外往里投铜板,如果铜板落到盆里而没有跃出,即可获奖。

白塔寺的后门是元宝胡同。

清末民初,此处是有名的花鸟鱼虫市场,有卖鸽子、兔子、鹌鹑、鹰、狗等家禽家畜的,有卖蝈蝈、蛐蛐等秋虫的,还有卖小金鱼的。

此外,还出售鸽子哨、蛐蛐罐、鸟食罐、鱼具、鸟食等物。

每逢庙会,鸟贩们都会云集此处,由于地窄人稠,喧闹之声非常震耳。

新中国成立后,白塔寺庙会逐渐失去往日的繁华。

1960年,寺庙前建起了白塔寺副食商店,庙会从此取消。

九、护国寺庙会护国寺原名崇国寺,建于元代,坐落在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曾经是元朝丞相托克托的住宅。

明朝永乐年间,曾赏赐给靖难功臣姚广孝做府宅。

明朝成化壬辰年,即公元1472年,此寺被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72年)重新修缮,并改名为护国寺,老北京人都习惯称其为西庙。

护国寺共有三座正殿、八座旁殿。

因年久失修,多数殿堂都已经坍塌,只剩下弥勒殿和部分楼阁与配殿。

起初,护国寺在旧历逢七、逢八开放,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改为阳历逢七、逢八开放。

相传:护国寺庙会是从广济寺庙会迁过来的,当时因广济寺需要修缮,而这里又地面宽阔,可容纳众多摊位,庙会便没有再迁回广济寺。

护国寺庙会历史悠久,先前的庙会情况记载甚少,直到清朝年间庙会才真正繁荣起来,也才有了书面的记载,所以我们现在还能够了解到当时的热闹场面。

在护国寺内的弥勒殿主要销售三种物品:零星古董,如朝珠、铜佛、鼻烟壶、铜镜、手串;家具,如花梨木、紫檀木、镶有大理石心罗甸的硬木家具;练武、狩猎用的剑、弩、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