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王殿还未坍塌前,殿内是辛记等有名的玉器店摊位,经常有贵族妇女到此挑选中意的物品,只要有看中的,她们就会不惜重金购买。
大殿外面是一些卖仿制古玩的地摊,所售商品有瓷器、陶器、烟袋嘴儿、鼻烟壶儿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殿廊下是出卖书籍、字帖、拓本的好地方,其中还有一些珍本,而且价格也不是太高,能够吸引许多文人墨客。
庙会上的儿童玩具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多数玩具都是民间的手工制品,如:货郎鼓儿、小弩弓、宝盒、泥骰子、骨牌、万花筒、吹筒箭、琉璃泡儿、小沙燕、布老虎、婆婆车、泥人、泥马、胖小子、假胡须、鬼脸儿、苍蝇笼、鸽子窝、木刀、木枪、风轮(也叫轱辘)、地轴儿、空竹等。
其中,许多玩具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别样的艺术风格。
庙会上的零食也是花样繁多,有油炸的像手指肚大小的石榴形、苹果形、桃形的面食;有用玻璃管装的大米花,两头还要包上彩纸,称为霸王鞭;有用杏干泥加工成的酸皮带、山里红泥加工成的果丹皮;用杏干汤、酸枣汤泡的淀粉,称玻璃粉;用柿饼、藕片、玫瑰枣儿、大红干加工成的果子干。
除此之外,还有米花球、米花糕、梨膏、沙板糖、螺丝糖、薄荷凉糖、变色球等等,这些风味食品往往令游客们垂涎欲滴。
护国寺的庙会上还设有宠物的交易市场,各种宠物应有尽有。
其中较为惹人喜爱的是巴儿狗,这种狗的个头较小,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长毛,短腿,大眼,两耳下垂,颜色以黄、黑、花为主。
饲养者通常在小狗的脖子上系一个小铜铃,并教会它许多动作,比如打滚、跳跃着用嘴接食物、学人作揖的样子等等,价格在几两至十两银子之间。
庙会上的花卉交易设在护国寺的前街。
当时,此处有十多个花厂,即便不是庙会,也出售鲜花,比如:茉莉、桂花、菊花、水仙等。
游人经过此处,必会闻到鲜花散发出的香气。
晚清年间,护国寺庙会上的戏曲、杂耍等文艺气息很浓,又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如驯兽表演、相声等。
据史料记载:到了后期,来护国寺庙会做买卖的商贩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以护国寺为中心的商业区,以至最热闹的时候有700多个商摊。
庙会那天,护国寺前后的空场上人头攒动、百货云集。
《燕京岁时记》中形象地记载了当时的景象: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能。
清嘉庆年间的硕亭在所著的《京都竹枝词》中也写道: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十、隆福寺庙会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以西是著名的隆福寺,始建于明朝的景泰三年(公元1425年),前后共有五殿,殿宇宏伟,法相庄严。
据说:隆福寺建成后,景泰帝曾经想亲自到寺中进香,因遭到太学士的反对而没能成行。
《明典汇》中就有关于此事的记录:隆福寺成,车架择日临幸……大(太)学士济宁杨浩上疏言,陛下即位之初,首幸太学,海内之士,闻风而睹。
今乃弃儒学而崇佛,岂可垂范后世耶?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它看成朝廷的香火院,寺里的香火一直都很旺。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隆福寺因破落不堪而重新修缮。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因寺中的僧侣不慎引起大火,导致庙内的头层大殿被毁。
这使得庙内的香火几乎断绝,隆福寺逐渐成为百货具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