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11)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11)

2025-03-31 02:09:14

据记载:在明代,隆福寺是京师唯一的喇嘛与和尚同驻的寺院,这种现象直到清代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隆福寺成为真正的喇嘛庙。

进入隆福寺的山门后,最先看到的是钟楼、鼓楼和天王殿(也称韦陀殿,已经被大火焚毁)。

第二层大殿建立在高台上,四周是三层汉白玉栏杆,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栏杆殿。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等三世佛,两旁还有许多站立的神像。

第三层殿叫做万善殿,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的神像。

左侧是藏经殿,据传说:寺庙建成后里面藏有一百零八部藏经,比雍和宫的藏经还要多。

第四层大殿叫毗卢殿,是专门供奉毗卢佛像的,佛像底座的每一片莲瓣上都雕刻着一尊佛,名曰:万佛绕毗卢。

第五层大殿叫做金刚殿,里面供奉着金刚护法佛的铜像,佛像神情庄严,给人高大威猛之感。

此外,还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楼阁。

据有关资料记载:隆福寺栏杆殿(释迦牟尼殿)和万善殿(三大士殿)的藻井,是明、清建筑中最华丽、最精美的,其他寺庙无法与其相比,就连皇宫太和殿的藻井也要稍逊一筹(单指工艺)。

关于福隆寺,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

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十三大法堂。

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阶陛,旋绕窗拢,践不藉地,曙不因天,盖取用南内翔凤等殿石栏于也。

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景泰四年寺成,皇帝择日临幸,己夙驾除道。

隆福寺建成后,香火十分兴旺,因其坐落在东城,人们便称它为东庙。

由于来此烧香拜佛的人非常多,吸引了众多商贩来叫卖,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庙会,也是京师著名的大庙会之一,并有诸市之冠的美称。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

《燕京岁时记》中也写道: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

后来,由于此地繁华,来来往往的游人众多,许多商贩为了多赚钱,不但九、十两天在此摆摊,即便庙会过后也会在这里继续营业一两天。

为了适应百姓们的需要,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隆福寺的庙会改为每月逢一、二、九、十日举行。

每逢庙期,前来赶庙会的人总是一眼望不到头。

其中既有皇室成员、贵族子弟、各国使馆区的外国人,又有商贾、市民和农民等。

人们在此不但可以买到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各式土特产品,吃到独具北京地方风味的小吃,还能观看到各种北京的民间戏曲。

隆福寺庙会的货位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

刚进山门的位置专门卖笸箩、簸箕、柳竹编织物、炊具等;前殿的大部分位置都是珠宝、古玩的摊商,像宝石、翡翠、珍珠、玛瑙、珊瑚、古铜器、陶瓷、雕漆等一应俱全。

从第二层院开始,依次是日用百货、衣服鞋帽、布匹、首饰、儿童玩具的摊位。

小吃的摊位在后院,所卖之物皆是北京所特有的,比如豌豆黄、茶汤、油茶、驴打滚儿(豆面糕)、面茶、豆汁、灌肠、凉粉、扒糕、馄饨等。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庙中喇嘛所做的豆汁,口感非常好,而且所配卖的芝麻酱烧饼和焦圈油果也比其他摊贩的好。

除了小吃,后院中还有戏棚子,经常上演人们熟悉的各种曲目,听戏的人非常多。